报任安书司马迁
身残志坚——司马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史家之绝唱”——《史记》
报任安书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这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诎体关木索摩灭头枪地大底放矢前辱之责暴肌肤箠楚圜墙囹圄强颜槛缧绁愠色倜傥(qū)(guàn)(mó)(qiāng)(dǐ)(yì)(zhài)(pù)(chuí) (yuán)(yǔ) (qiǎng)(jiàn) (léixiè)(yùn) (tìtǎng)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复信内容:①阐述作者受到极端侮辱而不死的原因。(第2、3段)②表达自己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的决心。(第4、5段)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6段)
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概括此段的内容。曩者司马迁再拜言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请略陈固陋阕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谦辞与敬辞先前拜两拜情意诚恳的样子你怨恨,抱怨效法固执鄙陋的意见(形做名)隔了很久回复责备牛马走、再拜、足下、辱、幸、仆、固陋先说任安信的内容,再就迟复表示歉意,说明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二课时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被称为“千古奇文”的文言文,题目、作者分别是——《报任安书》司马迁这是一封回信,是司马迁回复好朋友任安的回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结合注释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概括其主要内容。请解释上面一段文字中红体字的意义用法。说明自己地位卑微,如自杀,在周围人眼里罪有应得,死也不能显示气节。这句话暗示作者不会因为受辱而自杀。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请解释上面一段文字中红体字的意义用法。运用铺排的语句,对比“四不辱”,“六受辱”,极言自己所受的耻辱。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中会逐渐衰微。暗示自己的志气也在受辱中消失。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运用引典,排比的方法说明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可能受辱,受辱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这句话暗示自己为了高尚的事业要像这些古人一样,受辱不死。
这段文字点到自己虽然受辱,但不会去死的两个原因:(1)自己即使自杀,也不能显示节气。(2)古代许多名人都是受辱不死以实现自己的志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那么司马迁到底有什么志向能使他如此受辱还勇敢地活下去呢?请看第三段。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这段话表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之三:让文采流传后世。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想无谓自杀更要让文采流传后世归纳二、三两段:要像古之名人一样受辱不屈
第三课时昨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第二、三两段。这两段文字写了自己受辱而还要勇敢生活下去的原因:(1)强调自己即使自杀也将毫无价值,反而会被世人认为是畏罪自杀。(2)因为古之先人都有受辱的经历,自己也将学习他们的榜样。(3)更因为自己要让文采表于后世,以偿先前之辱。
朗读第三自然段这段文字提到了自己受辱不死的第三个原因,引出自己将创作《史记》,将“以生来践志”的决心。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想到写《史记》?司马迁又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写《史记》?《史记》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请看第四五两段。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热情地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勉励,表现了司马迁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段话引用典故,采用铺排的手法,实际上构成了八个叠句的对仗,两两各自对偶,这样的语言不仅使文章显得冗长,更使读者欲悲欲叹,扼腕切齿。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文气的表达,令人激荡不已。
(《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段话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宗旨,再次强调自己忍辱负重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里虽然有成书之后的希望,但更多的是给人无限的苍凉和感慨。
归纳:这部分,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第三段,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来勉励自己。第四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思考:课文题目《报任安书》,但是2-4四段文字内容上主要表述自己的心迹,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作者以此表明自己身份鄙薄,身受腐刑,无法完成“推贤进士”的重任,自然回答了任安的前信;二、自己忍辱负重,活下来的勇气就是著述《史记》,这样反复陈述,自然告诉了任安,我不能完成你的嘱托了!
朗读第五段这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找出最能表现这种心情的句子)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最后与开端想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天下奇文:铺排句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天下奇文:用典句
理清结构第一部分: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对答复迟表示歉意,引出自陈己志。第二部分: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第四部分:书信结尾。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