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报任安书》word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报任安书》word教案

ID:1096676

大小:111.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报任安书(节选)教材概述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诉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重点:理解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其重要的价值。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艺术美,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路方法本教学设计立足文本,先是从文言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入手,注重文言文的特性,边读边解析课文内容。然后按照行文的结构去安排教学目标,每一课时解决一个部分,突出一个重难点,层层深入,最终读懂文本,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学生自主性阅读能力培养,多采用质疑和讨论的方法组织教学。教具:多媒体,CAI课件课时:3课时三维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第1课时导语设计你,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你的旷世奇才。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你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你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你,司马迁,了不起的历史巨人。今天,让我们这些后来者倾听你的心声——《报任安书(节选)》。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当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才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 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节选)》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来源:Z.Com]推进新课1.作家作品(1)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史家之绝唱——《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世家述开国承家诸侯,列传志历代人物事迹,表列人事系年表谱,书,综述典章制度。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2)背景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2.基础积累字音诎体(qū)关木索(ɡuàn)摩灭(mó)大底(dǐ)放失(yì)前辱之责(zhài)头枪地(qiāng)暴肌肤(pù)箠楚(chuí)圜墙(yuán)囹圄(yǔ)强颜(qiǎng)槛(jiàn)信息筛选原文较长,为便于学习,入选教科书时作了删节。除开头和结尾书信格式语外,全文有6段,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段意。第1段:引出对方来信内容,领起下文,并对迟复表达歉意。第2段:阐述作者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第3段:阐述作者的荣辱观“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第4段:引用古人之例,受辱著书。第5段:说明著成《史记》,可“偿前辱之责”。第6段:总收愤叹之意。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明确:通假字(1)关木索(“关”同“贯”,套上)(2)其次剔毛发(“剔”同“剃”,剔光)(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词类活用(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2)倡优所畜(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4)衣赭衣,关三木(衣:名词作动词。穿)(5)孙子膑脚(膑:名词作动词。受膑刑)(6)略陈固陋(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塞鄙陋的想法)一词多义(1)仆若望仆不相师(对自己的谦称)前仆后继(动词,倒下)(2)乃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连词,于是)古今异义(1)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情义。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2)素所自树立使然树立:古,立身处世。今,指建立。(3)句式被动句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3.结合文中的译文,熟读文章,并读出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1)任安写信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这是他给司马迁写信的目的。(2)司马迁回信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仆非敢如此也”而“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这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2.自由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1)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生死观的?明确: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①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②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③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己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④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的名声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2)在文中体现作者生死观的是哪一句话? 明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3)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生死观的?明确:这是一道开放的题目,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1.结合注释阅读“人固有一死”到“最下腐刑极矣”,概括此段内容。作者列举了士人所受的哪些摧残,写这些事的目的何在?主要采用何手法表现的?明确:精神上:辱先,辱身,辱理色,辱辞令。肉体上:诎体受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毁肌肤、断肢体受辱,腐刑(受)极(辱)。目的:说明自己受了奇耻大辱,无颜苟活。同时还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己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全自己纯洁的名声。手法:铺排、对比。2.结合注释阅读“且西伯”到本段结束,概括此部分内容。说说本部分又是采用何手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明确:用典:西伯(周文王)——拘羑里 李斯——具五刑 淮阴(韩信)——受械 彭越、张敖——系狱 绛侯(周勃)——囚于请室 魏其——衣赭关三木 季布——为朱家钳奴 灌夫——受辱居室用典说明忍辱偷生,古今一体。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暗示自己也想“隐忍苟活”。课堂小结通过这两段的学习,我们一方面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另一方面我们理解了司马迁的“遭辱之痛”。这痛苦非世人所堪,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但是司马迁用他那颗坚强的心承受了巨大的打击,让我们感受到了身处逆境之中而不甘心屈服的伟人形象。他为什么要样做呢?他为什么不在受辱之前选择死呢?让我们下一节课分析讨论。作业设计1.背诵“人固有一死……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2.预习课文第3~5段。生死观生―→伟大理想(著《史记》)死―→光荣第2课时导语设计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司马迁的生与死的抉择。推进新课基础积累字音缧绁(léilèi)   没世(mò)   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厥有(jué)信息筛选))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指名朗读第三段,回答问题。明确:其一,自己若伏法受诛,因职业的缘故,在世人眼里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节气。 其二,自己如果要自杀,应该在受辱前就自杀,那样才能保全士节,现在再自杀,为时已晚。其三,自己不自杀,不是“念父母,顾妻子”,也不是不懂“去就之分”,更不是缺少“引决”的勇气,而是要使“文采表于后世”。阅读课文第四、五段,讨论分析以下问题:1.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让文采流传后世。2.用典有何作用?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明确: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表明历史诸贤受辱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作者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3.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认识的?明确: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的名声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4.第四、五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四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五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四段的人物是第五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首先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五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根据自己掌握的翻译方法,对以下语句进行释译。(1)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明确:我虽然是个怯弱的人,想苟且偷生,但我也很懂得舍生就义的道理,为什么自己要甘心遭受被囚禁的耻辱呢?再说,奴婢侍妾还能够下决心自杀,何况我已经(到了)没有任何办法可想(的地步)呢?我之所以克制忍耐自己的感情苟活于世,囚禁于监狱而不拒绝,是因为我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碌碌无为地了结一生,我的文章就不能显扬于后世。(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明确: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难》《孤愤》等文章;《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明确: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债),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明确:我确实是想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1.重点实词和虚词A.通假字(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4)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B.古今异义(1)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2)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沉溺: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3)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古,不同寻常。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4)下流多谤议(下流:古,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今指卑鄙龌龊,不文明)C.词类活用(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富贵:形容词作名词。富贵的人)(2)流俗之所轻也(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轻视)D.一词多义以以通其狂惑 连词,表目的,来及以至是 副词,已经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连词,表结果仆以口语遇此祸 介词,因为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连词,与“所”合用,表……的原因忍辱活着,并不容易,要忍受肉体的痛苦、人格的屈辱、灵魂的煎熬,没有精神上的支撑是不行的。司马迁活着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明确:以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述自勉(这是榜样给予的力量),完成著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目标带来的动力)。(这个问题涉及的是选择之后的人生之路)课堂小结总之,今天作者司马迁为我们敞开心胸,吐露出他的心声。在文中引证古今,清晰而动人地描写了作者内心激烈而复杂的思想斗争,充分显示了他不屈的斗争意志和坚忍不拔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他成书之后的兴奋,但更多的是苍凉的感慨,真是催人泪下。作业设计1.“自古英雄多磨难”,这是生活的哲理,但是顺境中就没有英雄诞生,逆境就一定造就英雄吗?与同学一起查找资料,分别担任正方和反方,组织一次辩论会。2.背诵课文第四段和“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句。[来源:Z.Com]古 人           伟著司马迁《史记》第3课时导语设计 检查背诵,导入新课。倘若你在灯下手捧《史记》品读,是否恍然看见一个长髯清瘦的老人,在以悲天悯人的语调缓缓讲述着历史,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荣辱得失,忠良佞臣,帝王才子,风流佳人……浩浩荡荡的历史全都倾泻而出,而司马迁,就在历史的枝头,神色安详目光纯净地微笑,任人评说。推进新课基础积累(1)字音剌谬(là)雕琢(zhuó)曼辞(màn)(2)文言知识古今异义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口语:古,说话。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词类活用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被动句①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②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固定结构无乃与仆之私心刺谬乎?(“无乃……乎”,不是……吗?恐怕……吧?)合作探究齐读第六段,分析讨论:1.你怎么体会司马迁在选择活下去的过程中,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明确:(1)士人的荣辱观。司马迁深知,作为士人来讲,一方面要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己身的时候,要决计自杀,以死保全士节。(2)司马迁的生死观。文中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他对生死的看法,从这一点来看,司马迁认为自己现在庸碌无为,微不足道,死了也是“轻于鸿毛”。人总归是要死的,肉体总是要消亡的,如果一个人能因自己的事业功勋而被世人记住,永垂不朽,这样的一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死了,就是“重于泰山”。司马迁所追求的就是这一点。古人讲“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死了,一了百了,活着,则要背负着巨大的耻辱,忍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这种痛苦在文章最后一段我们可以看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请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第六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明确: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 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得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处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处写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处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来源:Z.Com]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清·方苞)《报任安书(节选)》是一篇无韵的《离骚》,其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美的理解。明确:1.句式错落之美。句式参差,长句与短句结合,整句与散句搭配,使全文呈现出一种摇曳之美。2.情理交融之美。司马迁以一般人对生命的看法衬托出自己的追求。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梦想、成功、希望都无从谈起,司马迁也在为自己求生找出口,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迈出了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3.至情至性之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4.气势磅礴之美。作者善于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信中有许多排比句,或两句、三句为一套,或五句、六句为一套,甚至竟有一连用十句的,如“太上不辱先”以下连用了十个排比句,表达思想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酣畅淋漓,加强了文章的气势。5.结构严密之美。全文洋洋洒洒几千字,但写得反复曲折,条理十分清楚。作者从任安来信中要他“推贤进士”的话题谈起,然后一直围绕这条中心线索加以陈述,始终不离答书的旨意,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作者历叙自己所受的耻辱之深,写出自己的必死之心,但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决心向圣者先贤学习,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这才苟活于世,根本无心“推贤进士”,最后一段,重申苦衷,收束全文,文章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阅读课文,试比较课文(节选)和原文在内容、抒情、结构上的差异。明确:1.内容的异同:删去的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感到无限的冤屈和悲愤之语,课文也有一些相似内容。2.表达上的影响:原文较之删节后的课文更具以下特点。明确:(1)内蕴深厚,文气伟壮: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汹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愤怒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2)纵横开阖,笔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横竖,任意挥洒,把自己的难言之痛抒写得淋漓尽致。(3)行文迂曲,注意铺垫:“于欲尽力处控勒,于宜伸处故作停留。”(林纡《春觉斋论文》),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课堂小结《报任安书(节选)》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作业设计1.课后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全文、《史记·太史公自序》和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进一步了解《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2.我们对待历史,应持批判继承的态度。站在今天的高度,你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定有自己的认识。与司马迁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谈谈你对人生、对社会的理性思考。[来源:学§科§网Z§X§X§K]司马迁成就伟大人格万般情怀言辞中——浅析《报任安书(节选)》的抒情艺术《报任安书(节选)》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又如“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一句,运用比喻,沉痛控诉了人间暴政对人性的扼杀和扭曲,形象地说明了“士节”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真是痛彻心脾。其他像引用、夸张、讳饰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真切地表达出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有时奔放激荡,不可遏止;有时隐晦曲折,欲言又止,让我们似乎触摸到了作者内心极其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总之,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真切地表达了激扬喷薄的愤激感情,表现出高洁的人品和伟大的精神,可谓字字血泪,声声衷肠,气贯长虹,催人泪下。前人的评价,“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实在精辟。本教学设计注重基础,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借助工具书,能够准确地翻译文言语句。在课文的内容上,选准问题的切入口,组织学生解读课文,感受文本语言的艺术美,体会出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易操作,实践效果好。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