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言文整体阅读:报任安书课后微练习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言文整体阅读:报任安书课后微练习2

ID:1096818

大小:75.6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言文整体阅读:报任安书课后练习(2)班级姓名学号1.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2.・与“一-蹴而就”的“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连辟公府不就B.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C.金就利则利D.轲自知事不就3.下面句子中对“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将要)③公将战(打算、准备)⑤当头炮一将(下象棋时攻击对方将帅)⑦将信将疑(并列连词冃一、又)⑨出郭相扶将/为人将车(扶、扶持)(11)王侯将相当宁有种乎(将领,指武官)(⑶来者弗迎,去者弗将(送行)(15)将拜君赐。/民将不安(必、必定)()②将杖杀汝(要、会)④将近代欤?(选择连词还是)⑥日就月将(日行月进)⑧暂伴月将影(并列连词和)⑩将功赎罪。/菩萨将甚兵器(用、拿)(⑵使关羽将兵至益阳(带领、率领)(14)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将息:过口子)(16)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难道、岂)②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景致)))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④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堵塞)⑧抢呼欲绝(绝命)⑩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17)将听Sih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如果)(18)将有人主张之乎将无人主张之乎(选择连词或抑或)(19)宫使驱将惜不得。/走将出来[句中助词,无实义(惜不得:不同情)](20)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将息:调养休息休养)(2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进酒,杯莫停。(读“qidng”,表敬辞,愿请)4.下面句子中对“景”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至若春和景明(阳光)③天下云集响应,贏粮而景从(同“影”,形影 1.下面句子中对“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③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③而心冃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⑤不如早与之绝(绝交)⑦以为妙绝(达到极点)2.下面句子中对“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①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理实如兄言(道理)②为天下理财(管理)③只顾玩笑,并不理他(理睬理会)④使玉人理其璞(雕琢)⑤弦子旗(人名)为理。/遂下于理(法官)③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整理)⑦被服罗裳衣,当八理清曲(温习熟习)⑧圭形石质,苍色腻理(纹理)⑨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操持)⑩吾令寒修以为理法官)(11)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井井兮有其理也(项目条款条理)(⑵运极则化,理乱相承。/一切治理,威名流闻(治理得好)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②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才③今其智乃反不能也(却,竞然)④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⑤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就))仅仅))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7.下面句子中对“乃”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Z分矣,何至自沉溺纟累纟tttZ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Z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很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z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I•表,木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甚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Z遠,虽万逆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Z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冇所亡,岀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卫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且勇者不必死节死:死亡B.虽万彼戮被:迺受C.则仆偿前辱之竞责:职责D.11私心有所不尽恨:痛恨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考Z行事久Z,能以足音辨人B.惜其不成其可怪也欤c.然后是非21定卫欲引节,斯不亦远乎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垣墙周庭,以当南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白比,是为了说明痛苦的环境更能磨砺人的蕙志,逆境比顺境更能造就人。B.司马迁认为真正勇敢的人是不用守节而死的,自己之所以忍辱负重是因为“私心有所不尽”,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作者的生死观和荣辱观。C.司马迁认为自己希望通过著书立说来抵偿所受的侮辱的这一想法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其中隐晦地表达了希望任安能了解自己苦衷之意。D.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丰富的例子,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呐喊、愤怒的抗争,虽愁思欲绝,却激昂劲健。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Z言。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上,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II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纟累纟OtZ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Z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Z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口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字的解释不止确的一项是()A.念父母,顾妻子顾:顾念B.駆有国语乃,才C.掘私心有所不尽恨:遗憾D.虽万被戮_戮:屠戮2.句式与“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以见放B.洎牧以谗诛C.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D.见笑于大方之家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血不辞者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②怒血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屮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勉。B.作者把“身受腐刑”看作奇耻大辱,为雪耻辱,他发愤著书。C.在作者看来富贵者大都名不显于后世,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3.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Z人称焉。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占今之变,成一家之言。9.阅读卞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靈者辱煬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古者富贵血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血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冃,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螫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占今Z变,成一家Z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血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Z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Z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一节选《报任安书》1•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曩者辱赐书辱:使……受了耻辱氏若望仆不相思望:怨恨C.幸勿为过过:过错D.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订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古者富贵而名縻灭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仲尼厄而作《春秋》D.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2.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盖文王拘而演《周易》B.孙子膑脚,《兵法》修列C.重为乡党所笑D.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0.司马迁著史记的冃的在于研究自然现象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历史的变革,形成自己的见解。1.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列画线的句子断句永之氓咸善游。一口,水暴茯,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忤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年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白见。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①考虑;②精明;③趁着;④趁着。2.答案:D解析:完成,达到目的。A赴任,就职。B成就。C接近。3.答案:(14)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辨析能力。将息:调养保养。4.答案:③解析:同“影”,名作状,像影子一样。5.答案:⑥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辨析能力。横渡。6.答案:⑩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辨析能力。媒人。7.答案:⑥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辨析能力。表意外、竟然。8.答案:l.B2.C3.A4.①《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①也是想以此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弄通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说。②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解析:I.A.死:为…而死C.责:通“债”D.恨:遗憾2.乃:副词,才A代词,它/音节助词,无义;B代词,它/语气词,表强调;D介词,因为/表目的,用来3.逆境比顺境更能造就人,不当。4.①“大底”翻译为“大多”给1分,“发愤'翻译为“抒发郁愤”给1分。②“际”翻译为“关系”,给1分;“变”翻译成名词性词语,给1分③“无乃……乎”翻译为“恐怕……吧”,给1分;“剌谬”翻译为“相违背”,给1分;语句通顺,给1分。9.答案:l.D2.C3.D4.D5.①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②也是想借此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就一家之言。解析:1.戮:侮辱2.例句是被动句,除C外,ABD均与之相同3.①表修饰;②表修饰;③表转折,去I」;④表顺承4.借鉴前人没有讲到10.答案:l.B2.C3.D4.B5.(1)断句。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共侣曰/汝 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具忤/有顷/益怠。己济者立岸上呼R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冃•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R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2)翻译。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1)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都是圣人贤者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创作出来的。(2)于是他们就回家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解析:l.B2.C3.D4.B5.(1)断句。永之氓咸善游。一F1,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口/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口/吾腰千钱/重/是以后/□/何不去Z/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己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其,蔽Z其,身且死,何以货为?”乂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Z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2)翻译。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1)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都是圣人贤者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创作出來的。(2)于是他们就回家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愤懑Z情,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