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周公世家
诗海探珠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诗的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虽是平平叙事,但“断”“复”两字都用得很有表现力,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度日如年的痛苦通过这凝练的两字突出地传递给读者。后两句的抒情精彩之处在于,它表现了一种曲折、复杂而又非常典型的心理。
诗人在此处揭示的这种矛盾心理看似出乎常情,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按常理应是越接近家乡,越急切盼望知道家人的情况,但诗人却一反常态“不敢问”。这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与家人音信不通,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时间久了,自然会形成既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接近家乡时,这种心理越发强烈,惟恐不祥的预感会变成残酷的现实。这样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揭示得更深刻真切,更耐人咀嚼。【思考】诗歌的“断”“复”两字有何作用?【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缪同穆,虔诚葆同宝归同馈,奉送匮同柜强葆同襁褓辟同避
蚤同早母同亩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蚤同爪,指甲反同返,召回飨同享,享有佚同逸,安乐孰同熟,丰收
动词,就职、赴任动词,靠近,接近动词,完成
动词,勘察动词,辅佐名词,辅助君主掌管政务的最高官吏代词,指代对方
介词,跟,和介词,向介词,在,从介词,给连词,用来介词,用,拿介词,把介词,因为
向东在郊外下雨步行安排系统合理
以……为臣,把……当做臣子以……为宗,把……当做宗主以……为不义
使……朝见使……安定使……返回
小民;大臣亲近表明
使……安定,平定为……忧愁,劳苦为……辛勤,劳苦
主持朝廷政事把……当做平民,百姓
现在上天简便易行
六、文言句式①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________②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___________③维长终是图__________④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________⑤大木尽拔________判断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被动句
七、文学常识1.背景资料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开山的意义。
《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摘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2.相关知识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开始实行分封制,周公旦被分封到曲阜。武王死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继位,平定管、蔡之乱。为了稳定东方,他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了周朝的统治范围。据说“封建(分封诸侯国)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同时,他还推行宗法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后来,他又制定了“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从而把我国第一个文明社会的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全文对周公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试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内容。【提示】正面描写内容:①幼年时代笃仁纯孝,②辅佐君王忠心耿耿,③牺牲私利义无反顾,④代理国政忍辱负重,⑤平定叛乱坚定果断,⑥辅佐成王鞠躬尽瘁,⑦治理国家仁爱尽职。侧面描写内容:①风雷示警,金縢书感动成王;②原始察终,后世愧对周公。
2.周公数次为王祈祝于神,为什么要藏其策于府?怎样理解他的这个举动?【提示】此题可以见仁见智,可以认为是周公高风亮节的体现,也可以认为是周公自保的一种手段,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
3.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主旨,试作具体分析。【提示】在本文中作者“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特地采用对比的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本质。主要是用周公的品德与鲁国后世无道昏君进行强烈对比,表现出作者通古今之变,揭示历史规律的写作宗旨和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作者也用对比手法,表现出周公的高尚人格。
一是幼时的周公与群子的对比,表现其笃仁纯孝;二是武王病时,周公与群臣的对比,表现其献身精神;三是周公与管叔与群弟的对比,表现其光明磊落的胸怀;四是周公自身对比,倍依听政与还政成王前后始终如一,无擅恣之志,无伐矜之色,体现了不贪恋权位、一心为周室的高尚品德。
4.周公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提示】他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
5.周公旦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名师点拨】
6.孔子曾称赞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周公,其达孝矣乎!”(《礼记·中庸》)孔子在其年老体衰之时,甚至慨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可见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什么对周公极为敬仰?
【名师点拨】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学说多来源于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曾不远千里,从当时的鲁国到京都来求教周礼。而周礼则是周公摄政期间,为新统一的王朝制定的一套典章文物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可以说礼乐之制是中国最早的、较完备的法典。同时,礼乐之制也是儒家之源。周公的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余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孔子特别倾慕周公:“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可以说孔子是周公的隔代传人,而周公则可谓儒家的“先驱”。
[细剖·深析][楼主]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影响,请你谈谈这方面的认识。[沙发]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板凳]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三楼]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千百年来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为开创和巩固西周王朝起了重大作用,而且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写作素材积累技法借鉴对比性的手法文中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既刻画了人物形象,又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深化了文旨。(1)周公旦与管叔、蔡叔的对比。同为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一心为国,大公无私,而管叔、蔡叔却汲汲于个人私利,率众谋反。公与私、高尚与卑劣,鲜明的对比成就了周公旦这个伟岸的形象。
(2)殷王中宗、高宗与祖甲的对比。忧劳兴国,逸乐亡身,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作者在文中的这些对比,既是周公对成王的劝诫,希望他从中获得借鉴,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讽谏意义。(3)周公与伯禽治国的对比。既表现了周公的高瞻远瞩,暗示了以后鲁国的衰微,又借周公之口表达了简易为政、与民安乐的道理。●随堂练笔请运用对比手法描写课间十分钟同学们的不同表现,字数80左右。
素材积累1.课内素材开发一片忠心天可鉴,舍己忘私美名传周公辅助武王,剪灭殷商,完成统一大业,功勋卓著。在武王生病之时,他义无反顾地以自身为质,祈祷上天,其忠心感天动地。武王死后,成王尚幼,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不避嫌疑,果断摄政。成王年长,又主动还政成王。
周公一生忠心耿耿辅佐武王、成王,舍己忘私,鞠躬尽瘁,其精神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执政者的楷模。[适用话题]该素材可用于“忠心”、“品质”、“楷模”、“无私”、“丰碑”等话题中。
2.鲜活素材速递温家宝婉拒村民倒茶水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正值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3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陆良县德格海子水库库容160万立方米,由于持续干旱已干涸见底。20日下午,温家宝来到这里,只见库底泥土裂开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缝隙,密密麻麻的泥块像梅花桩一样,让人触目惊心。温家宝踩着干裂的土块走了100多米,弯腰捡起一个蚌壳,沉默良久。当地干部告诉总理,全省目前有58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310多个小水库和3600多个小坝塘干涸。
20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师宗县葵山镇大麦地村。74岁的村民王顺生正在水窖打水,温家宝走过去,拎起绳子也打上来一桶,看到水很清,他满意地点点头。在王顺生家的院子里,温家宝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聊起抗旱救灾和春耕备耕情况。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家宝微笑着婉拒:“我们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看到村民们饮水安全有保障、口粮充足、春耕用的种子化肥也都准备就绪,精神状态不错,温家宝十分欣慰。他问:大家还有什么困难?村民王存生说,要是增加一些水利设施就更好了。“你说到点子上了。”
温家宝肯定地说,“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解决当前困难,还要从长远解决问题。”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显示,截至3月31日,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西南受旱五省(区、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1.1亿元,投入劳力2526万人,投入抗旱机动设备114万台套、运水车38万辆次,保障了当前1939万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适用话题]本材料可用于“人民公仆”、“心系苍生”、“楷模”、“天灾无情人有情”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美文佳作欣赏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思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的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
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啮,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养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结果,最终只能什么都没有得到。
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一个好,渔舟是一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赏评】从王维的一首众人眼中的如画样的诗中读出人生的境界,没有透过清新万物直逼背后生命规律的眼光,是难以悟出如此的思想的。当一种深刻的思想又被清新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时,我们如酣睡中被微风唤醒,继而被眼前华彩般的思想而震动,去逼视自己的人生,可否有明月清泉在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