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短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漫漫人生路,有谁能说自己是踏着一路鲜花,一路阳光走过来的?又有谁能够放言自己以后不会再遭到挫折和打击,我们没有看到成功的背后往往布满了荆棘和激流险滩!如果因为一时的受挫就轻易地退出“战场”,半途而废,到头来懊悔的只能是你自己;如果总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丢掉前行的勇气,就永远不会追求到心中的梦想,正如歌中所唱的,阳光总是在风雨之后……
对于受挫于起点、失意于前段的黯然情结,命运会赐予它一件最妙的补偿,那就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使他带着现实的态度,以现实的稳健步伐走下去,去履行自己的人生,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生命的好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才像春天吐芽一般,一点一点地显露出来。人生的魅力,在于时时可以从痛苦的阴冷角落里启程,走向花明晴光的远途,走向没有遗憾的未来。即使千帆过尽,还有满载希冀的第一千零一艘船,只要心中的梦想不灭,就不会被孤独地抛在岸边。不论在哪里蒙受失败,都有机会从容整理行装,然后再欣然启程,这就是幸福的根蒂,也是你我永生的财富。
——魏·徐干《中论·修本》赏读:高明的观察,莫大于能够看清自己的过失;聪敏的听闻,莫大于能够听清自己说话的好坏。形容人贵在自我检视,发现自己的短处。修身名句1.明莫大于自见,聪莫大于自闻。
2.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赏读:自然运行的规律没有亲疏之别,但是那些善良的人由于自己的修养,而常常会得到命运的照顾。
知识卡片1.人物名片(1)李冰——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2)郑国——战国末水利家,韩国水工。秦始皇元年,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以此耗费秦国国力,勿使伐韩。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行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2.写作背景从远古到秦汉这一漫长时期,人们一直从事着治水修渠的工作。《河渠书》就是对人类在这一伟大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司马迁为写《河渠书》曾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写来真实性强,切中肯綮。为写大禹,他曾沿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河流最易出事的地段实地勘察,而后悟出禹为何不径挽黄河东行入海,而是使它东北流入渤海湾的原因。他说这是由于自朔方至龙门一段,地势高,水流急,孟津以东地势低,落差太大,易生水灾。所以把它引入鲁西北的高地,以减小水势。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提出的问题,司马迁不但提出来,还给了正确的解答。
3.文体知识“书”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它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史记》共有“八书”,依次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
菑灾灾害道导疏导厮斯分开洒酾分流飨享享受
罢疲使之疲劳(惫)并傍依靠,沿着奉俸俸禄已以以下(上)阏淤淤泥
污纡纡曲回转佗他其他
间隔远间隙间或,断断续续地抄小路急切追求屡次技艺命运细密的几,表不确定的约数计算
尽能承受超过优美的取胜最终士兵死
难行的地方没有险阻比……更方便
许多地方,到处中原地区在这时
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向东流名词作动词,砍下,砍伐为动用法,为……而悲伤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使动用法,使……成为良田使动用法,使……富裕使动用法,使……疲惫使动用法,使……肥沃
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
主旨归纳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表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尤其是客观地介绍了有关河道开凿治理制度形成的背景、实施的过程及效果,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水利事件的极大热情与深入思考。作者还赞扬了西门豹引漳溉邺的事迹,表明了司马迁将发展水利灌溉与国家强盛统一联系起来的进步观点。
提示 本文主要是记载历史上治理水害的过程,在记叙中,除了兴利除害的过程外,作者突出了治理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愿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全文围绕“利害”二字,突出化害为利为民造福的目的,这在全文中处处可见。大禹治水的结果是“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李冰的水利工程既利行舟,又可灌溉,“百姓飨其利”;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郑国渠使关中成为沃野。作者的这些叙述使治理水害的好处一目了然,表现了对这些利国利民的工程的热情肯定。
后文写汉代治理水害的活动,在与水害的长期斗争中,有收效的少,有大功效的尤其少,作者用“久之,河东渠田废”“而水湍石,不可漕”“渠颇通,犹未得其饶”“然其著者在宣房”等语句表现了汉代水利建设的不尽如人意,其中蕴涵丰富的感慨。特别是天子临河作歌的无奈忧愁,更显示了水害的严重和汉代社会制度的腐朽。作者写汉代水利活动,显然有对现实的不满,更有对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鞭挞,还有对统治者的警示和兴利除害、民生安乐的期盼。
提示 正是因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水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做到兴水利而避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并客观评价了各项工程的功效,为后世兴修水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提示治水工程效 果大禹治水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西门豹兴水利富魏之河内郑国渠的开凿关中无凶年,秦以富强元光年间瓠子决口田蚡及望气用数者以为天意郑大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河移徙,渠不利御史张汤议穿褒斜道以漕水湍多石,不能漕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1.文本审美【角度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兢兢业业、舍己为公,这种精神永远泽被后世。【角度二】修建郑国渠郑国原为韩国水工,为耗秦力,游说秦王治水。渠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2.写作迁移【角度一】【示例】郑国建渠被韩惠王认为是“疲秦之计”,表面上确实如此。郑国渠的修建动用了10万劳力,耗时10年,是当时最大的工程。可是结果:郑国渠造得太成功了,大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郑国渠造得太坚固了,到现在还泽被关中。有了郑国渠,秦国就有了天下第二大粮仓。郑国渠灌溉了115万亩良田,保证供应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使秦国再无军需方面的后顾之忧。郑国渠建成15年后,天下归一。
一个人要想强过别人,有两种办法,一是让自己比别人更强,一是让别人比自己更弱。前者取其强,后者取其弱。竞争的思维中,最糟糕的就是这种“取弱”的思路,因为胜则胜矣,却没有提高强的绝对值。如此竞争造成的恶果,是竞争不带来进步、发展和提高,却被注入太多的阴谋诡计和阴暗手段。优汰劣胜的后果,是整体水准的衰落。这样的竞争,怎么可能带给人希望?所以,应该感谢郑国和他的郑国渠。那是伫立在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一个巨大的象征,为我们整个民族展示了真正的取胜之道:在于自己的求强、求快、求胜利,而不在于背后使绊子,害得别人跌一跤。
【角度二】【示例】洪水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地球植被破坏,导致自然环境恶化而发生洪水,洪水泛滥,这实际上也是大自然对肆意破坏环境的惩罚。让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地球,灾难频繁发生,我们平静、安定的生活常常会受到它的袭击。但这又能怪谁呢?只不过是人类自己在吞食自己种下的恶果。因为很多灾难的出现与我们很多的、盲目的破坏性生产活动有关。为了使我们的家园不再遭到破坏,为了使我们的生命不再受到威胁,我们人类就必须好好地保护地球,爱惜地球,好好地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我们和后人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