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年表学案学习口标・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2.解读《六国年表序》(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六国年表・《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事,上起轩辍,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驚的历史爭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來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史记》足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总义的体大思結、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史记》中的“表”《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班年表,“年经爭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Z。史表的创制,足《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十表”存口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Z际J1表汉兴以來诸侯年表、高祖功t;[侯者年表忠杲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來E了侯者年表.汉兴以來将相名住年表解读《六国年表•序》预习检测一、基础巩固1.A-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今秦杂戎翟Z俗,先暴戾,后仁义)后:然后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尊:尊崇C-传口“法后王”传:传世的典籍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Z端端:头绪答案A解析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后。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A.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B.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C.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Z■答案D解析A项雄:称雄,名词用作动词。B项耳:用耳朵,名词作状语。C项表:用表记载,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因:根据,凭借B.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以:因为C.禹兴于西羌■于:在D.因举而笑Z,不敢道■而:连词,表转折答案D解析而:表顺承。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学考牵于所闻B.秦襄公始封为诸侯C.而史记独藏周室D.威重于诸侯答案D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A、B、C三项均为被动句。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B••[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c•1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D丿••[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答案A
解析A项“重”的意思与“轻”相对。B项担任丞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C项有的,有的人/或许。D项因为/句末助词,表疑问语气。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诸侯晏然弗讨晏然:安然••相:帮助擅:独揽宾:同“掠”,排斥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C.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D.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答案B解析“相”应解释为“任丞相”。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禹兴于西羌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1置Z地,拔剑撞而破之■和亦灭齐而有之c••[师道Z不传也久矣■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朿也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答案B解析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A项“于”,一为“在”;一为“被”。C项“之”,代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D项“虽”,一为“即使”;一为“虽然”。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译文:等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內已经围绕
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2)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崔,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译文:秦国起初是个小国,处于偏僻荒远之地,中原诸侯排斥它,认为它和戎狄一样,到了献公以后,秦国却经常称雄于诸侯。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嬪,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艾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①。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盛••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鏑,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②于三代。向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注】①放弑:指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②轶(yi):胜过。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定海内,卒践帝祚践:登上■B.德洽百姓,摄行政事洽:润泽■C.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期:日期■D.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适:恰好■答案C解析期:约定。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维万世乙安A•[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B•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c•I以待大王来■(秦起襄公,章于文、缪D丿*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答案D解析D项均为介词,在。A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副词,才/副词,竟然。C项介词,因为/连词,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舜、夏禹之所以兴盛,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多年积累善行,从而赢得百姓爱戴。B.秦国是经过了先后数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到秦始皇时才灭亡六国,统一了天下。C.秦始皇虽然行德义,鉴于之前战争不断是由于诸侯存在,所以采取了不分封功臣,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兵器等做法,以图万世帝业的安定。D.秦朝末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反抗秦朝,终于灭亡了强大的秦朝,其中既有人为的因素,又有上天的意愿。答案C解析秦始皇“行德义”错。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五年之间,号令三嬉,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译文: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2)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译文:实行德治像虞、夏、汤、式那样,使用式力像秦国这样,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参考译文】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终于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百姓都受到他们恩德的润泽,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商汤、周式称王是由契、后稷开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竟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从那时以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商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实行德治像虞、夏、汤、式那样,使用式力像秦国这样,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秦称帝之后,忧虑过去的战争之所以不断,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因此,对功臣、宗室连一
尺土地都没有分封,而且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刀箭,铲除各地的豪强势力,打算保持万世帝业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业,从民间兴起,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讨伐暴秦,气势超过了三代。从前秦国的那些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排除创业的患难而已。因此,发愤有为而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便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上天把帝位传给所说的大圣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谁能在这乱世承受天命建立帝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