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所谓“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还有比喻义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比喻义,也属于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名词活用作状语文言文中,有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类型:1.表示比喻义。这是指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像……一样,像……似的”。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看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工具或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文言文中的名词用作状语是比较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如何判断一个名词是否用作状语呢?结合以上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分析,我们知道,用作状语的名词它的位置都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因此,一般来说,凡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名词如果不充任句子的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
被动句式的表现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5.用介词“被”表被动。
以简驭繁的体例——表“表”就是表格。用表格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录大事,提纲挈领地谱列国家、人物、史事,从纵横两方面组织史料,一方面可以了解同一时间下发生的不同事件,另一方面又可以了解一件史事发展的前后过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驭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表是《史记》中的重要体例,《史记》中共有表10篇。
1.主要内容《六国年表》以秦史为纲,勾连六国史实,将六国日渐衰微、秦国日益强大的过程对比排列,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国家兴衰存亡的根由,让后人从历史中得到启示。作者在文中对秦朝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了其暴政的残酷,但也肯定了其顺应潮流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对当时目光短浅、观点片面的学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2.结构思路
1.结合《六国年表》的独特之处,分析“表”在《史记》中的作用。【分析明确】《六国年表》作为“十表”之一,与其他体例的不同之处是: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表文,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表文的存在,弥补了纪传体以写人为主、叙事脉络不足的缺陷,可以横向比较,了解各国同时在发生着什么。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分析明确】①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②由上往下截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画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⑤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1.线索清晰,对比鲜明。“表”是司马迁创造的将人物、事件按年代排列的一种表格,前面加上序文,简要介绍一些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这种体例的特点是“于径寸之内犬牙相接”“于方尺之中雁行有叙”,使读者阅文便睹,举目可详,对历史事件一目了然。“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比鲜明。纵横之间皆井然有序,横向的对比可见此消彼长,使人对历史有一种全局感;纵向的对比可见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让人明白前因后果。纵横对比可以让读者在立体把握历史的同时,更能发现一些蕴涵其中的问题,从中探求对抗强敌、富国强兵的方法。
2.语言精练,观点深刻。以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深刻鲜明的主题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在序文中,作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简单提炼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史实,表达秦暴戾、不施仁义却卒并天下是上天所助的看法。然后极其简省地叙述六国之史料亡失的事实,表达秦国顺世异变成功可法的观点,同时也对当时的学者进行了嘲讽。在表格中,作者继承《春秋》传统,不对历史进行繁琐的描述,只用三言两语概括事件,但历史的真实状况毕现,这种表格的形式仿佛让人置身历史的时空,借历史来陶冶自己,汲取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