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教学设想: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教学过稈:一、导入1、在盛唐边塞大诗人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中,最后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以李广终篇。2、“至今犹忆李将军”,意境雄浑而深远。既然是“至今”,那你还能不能再说出一些后人“忆李将军”的诗文呢?《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題李将军传》唐•崔道融猿臂将军去似飞,弯弓百步虏无遗。汉文自与封侯得,何必伤嗟不遇时。《塞下曲》唐・李白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飞将军》——余光中《岀寒》——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胡笳曲》唐•无名氏月明星稀霜满野,毡车夜宿阴山下。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军中杂歌》宋•陆游匈奴莫复倚长戈,来款军门早乞和。铁骑如山尚可避,飞将军来汝奈何!两千年的风沙吹过去,一个铿锵的名字留下来。他的蹄音敲响大戈壁的寂寂。听,匈奴,水草的浅处,脸色比惊惶的荒沙更黄。他的传说流传在长安。谁不相信?从滴桥到滴陵,他的长城比长臂更长,胡骑奔突突不过他臂弯。柳荫下,汉室的童子在戏捉单于,太史公幼时指过他的背影。弦声叫,矫矫的长臂抱,咬,一巨怪石痛成了虎啸,箭羽轻轻在摇,飞将军,人到箭先到。举起,你无情的长臂,杀,匈奴的射雕手。杀,匈奴的追兵,杀,无礼的亭尉你无礼,杀,投降的羌人,杀,白发的将军,大小七十余战,悲哀的长臂,垂下去。二、分析:1、回过头来,跨越了几百年的历史,在《燕歌行》中,盛唐之人还在思念着李广,对比着唐将,我们初步了解了李将军的才能、品德,那么在Z前两节课,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再来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想想,他们思念李将军的原因乂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去寻找事件、语言、动作,去寻找“至今犹忆李将军”的理由,我们将四位同学分成一组,讨论完毕后,由一位同学代表來发言。总结:《史记•李将军列传》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武艺超群而又智勇双全、骁勇善战的飞
将军形象。他善察敌情、览危不惧、处变不惊、指挥若定;他总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为平定外族侵略立下汗马功劳;他廉洁轻财务、爱护士卒、忠实诚信、口讷少言,虽屡建战功,却备受排挤压抑,尽管如此,李广仍转战疆场,为国效忠,表现出一代良将的高尚品德与宽阔的胸怀。在《太史公白序》中对于每一篇传文的目的、作用,都有一句话概述,关于《李将军列传》的是:“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Z。作《李将军列传》笫四十九。”(翻译:勇于抵挡敌人,仁爱士兵,号令简明不繁琐,军队将士归心于他)2、这样看來,李广的确是一位值得后人去追忆的英雄,他流芳千古。可是我们也知道,在历史上,在现实屮,这位英雄却是一位失意的英雄,是一位有着悲剧命运的英雄,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么我们不禁就要追问“李广难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大家去书中寻找蛛丝马迹之前,先补充一段选文,供大家阅读:“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翻译: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明确:主观原因:①性格上的缺点,如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性情冲动(以意气斩霸陵尉)不善言辞(“讷口少言”)。李广的“讷口少言”与霍去病的“少言不泄”绝不相同。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直如一乡下老农(“愎愎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古往今来,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不会很多。霍去病平时也不爱说话,可是当"天子为治第.令膘骑视之。”时,人家却冒出一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于是乎“由此上益重爱之”(《卫将军骡骑列传》)。真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会说话和不会说话直有天壤之别,同样的少言,这时就有了质的分别。言少脾乞倔,受不得半点委屈,这在家人面前,或许能得到谅解与宽容。到了外面,就是在普通的上司那里也要倒霉的,而况李广面对的是专制的君王,所以虽是战功卓著,终于得不到好的结果,竟至“引刀自到”。霸陵尉罪不至死,而倔人不管这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任何顾忌,做事过于冲动。对于这件事别人会怎么想?会不会传到皇上那里?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前程?李广没有考虑过。事实上这件事对李广也是有影响的,司马迁写这一段,恐怕也有所暗示,因为我们从传中看不出司马迂的彰表之意。②李广本人是一个很优秀的战将,但缺乏战略意识,尤其缺乏统帅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从他平时领军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在战场上过分倚仗个人的战斗素质就能看出(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呈一时之威,如传中所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及以百骑御匈奴千骑等事)。③他胸无城府、缺乏政治意识,一直以军人朴素的观念看待处理问题,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易成为政客的牺牲品。如“梁王授印”一节,从汉景帝对李广的态度可以折射出李广在政治上的幼稚,在专制制度下,不具备见风使舵的变态性格,纵有千般能耐,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引火烧身。从他杀俘,自杀就能看出。客观原因:①文帝景帝不重视国防军事,以和亲作为外交政策,重用文官,李广虽屡立战功,但受不到应有的重视。②汉式帝虽重视军事,但任人唯亲,重用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外戚,并为这些人创造比李广优越的后勤和战斗条件,使李广作战既艰苦又难有战功。甚至有时故意让李广失败以衬托别人的功绩。并且在封赏时也极为不公。
总结:造成“李广难封”这种命运的,虽有汉朝皇帝的偏见、排挤等因素在英屮,但李广自身的性格特点也负有很重要的责任。3、司马迁笔下的李将军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名将,但他依然有着如此明显的缺点,这正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的表现。4、既然说到史家传统,“晋Z董狐,书法不隐”,“齐Z南史,直书崔弑”,这是我国儿千年来传为美谈的两个故事,也是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两位先驱者。补充拓展、材料积累: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骄横。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厨子杀了。对晋灵公的胡作非为,国相赵盾屡次谏浄,可是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赵盾。在这种形势下,赵盾只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难。这时,赵盾的同族赵穿举兵杀死灵公,然后把赵盾叫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赵盾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对这一件事,晋国史官董孤认为,杀死灵公的真正责任者应该是赵盾,所以就直言不讳地在史册上记下:“赵盾弑其君”。赵盾见了,大为吃惊,解释自己并无弑君之罪。董狐说:“你身居相位,出去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不是你是谁呢?”赵盾无可奈何,长叹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载有这段故事。于是,孔子对董狐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孔子的评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无论如何,后来人们称赞正直的史官,就叫做“董狐”;把直书其事的文笔,赞为“董狐之笔”。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杼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杼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杼弑其君”。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杼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杼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齐太史“身脅斧钺”的事迹,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中,充斥着浩然正气,所以在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皇路当淸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秦张良椎,或为辽东帽,或为击贼笏,地维赖以立,沛乎塞苍冥。在晋董狐笔。为颜常山舌。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逆竖头庶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天柱赖以尊。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嗟哉沮;如场,为我安乐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遴阳九,隶也实不力。鼎襪甘如饴,求之不可得。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阴房闽鬼火,春院闭天黑。如此再寒暑,百疗自辟易。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由此可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源远流司马迁在此激励下,也“秉笔直书”,《史记》是其屮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探究1、当我们认真的分析研究完《李将军列传》时,李将军这位千古名将在你们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能用简约的文字写下你的感受吗?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明确:(略)2、可是,当我们初次阅读《李将军列传》吋,李广近乎是一位“完人”。也就是说剥去华丽的外衣,李广也只是汉朝众多将领中的一员,其实他的一生并没有建立过什么了不起的战功,
那太史公为什么这样给他列传呢?他为什么能在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讴歌赞颂?明确:从司马迁来说,他因李广之孙李陵罹祸,负一世奇乞,郁一腔奇冤,是以借此奇事而发为奇文: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引刀自到。司马迁对汉朝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对贤能的压抑和扼杀,感同身受。在《李将军列传》中等寓了深深的同情,以及对当权者的愤恨。正照应了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李广那件华丽的外衣,就是司马迁给他披上的。当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塑造出李广这样的形象之后,他就渐渐地、深深地烙印在后人的心上。(——他的光辉并不一如人们所想的单纯来自于他的军事•才能,更来源于他的武艺与他的人格,这样希来,他更像一位侠者。在任何时代,拥有非凡个人能力与崇髙个人品质的人都将是时代骄子。——中国人自古崇咼道徳,道徳的光辉电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李广终生未披封侯,然而,他所受到的敬仰远比很多封了侯的人多,原因更在于他非凡的人格魅力。——李广光辉的来由还有就是一生的不得志。中国人自古好以一种特殊的悲悯情感去看待所有的不幸的人,相反却对得到自己应得荣誉的人不以为恿。李广亦是如此。人们在传颂李广故事的过程中为他叹惋,同时更是顾影自怜。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成就了李广的光辉。)(调剂时间所用)四、总结:对于屮华民族而言,李广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远大于他在军事上的缺陷,它超越了世俗毁誉,超越了强权羁绊,成为中华民族最顶天立地的光辉形彖的代表,成为中国人的楷模!而这光辉形象也正是司马迁给后人塑造出来的,所以在李广的背后还有一位伟人一一司马迁以及他的伟大著作《史记》!板书:至今犹忆李将军]»不虚美,不隐恶李广难封史家Z绝唱,无韵Z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