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假字1、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乡,同“向”。)2、余祗回留之不能去。(祗回,同“低回”)(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1、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以:在。卒:死,去世。)2、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服:服丧,守丧。)3、相诀而去。(诀:告别。)4、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百有余室:一百多家。室,家。)5、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以时:按时。)6、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谒:拜祭。)(三)词类活用1、唯子贡庐于冢上。(庐,名词用作动词,造庐。)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3、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名词用作动词,祭祀。)4、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5、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宗,名词用作动词,尊奉。)(四)古今异义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折中,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五)特殊句式1、孔子葬鲁城北泗上。(省略句)2、唯子贡庐于冢上。(介词结构后置句)(六)难句翻译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译文: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四、课堂探究1、概括文章20——22节的内容。明确:20、21节: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22节: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几句话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赞颂孔子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
明确:(1)作者是从孔子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赞颂孔子的。(2)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五、课文小结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的哪些情况?孔子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明确:(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孔子的身世、学习的经历、坎坷的仕途、著书立说的情况和死后的巨大影响。(2)孔子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对待知识学而不厌;教书育人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直到晚年还著书立说,体现了他的“生无所息”的人生理念。因此,对于司马迁的“至圣”的称号,孔子是当之无愧。(板书:家庭身世、学习经历、仕途坎坷、著书立说、死后影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生无所息。)六、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节附:名言名句(一)孔子对自己学习态度阐述的名言: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二)出自《论语》的名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1、言必信,行必果。1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15、是可忍,孰不可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