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管仲列传(第2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人:____ 时间___【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翻译重点语句。2.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3.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学习流程】■自主学习【知识储备】1、“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2、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1)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2)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3)官职: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4)品格: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一、检测1-3节中重点词句1、下()令如流水之()原()下,颁布,下达.之,至,往.原,宽广平坦之地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辞退■诱思讨论(合作学习)二、齐读课文4-5节,梳理字词句(一)重点词语解释管仲因而令燕修(遵循,实行)召公之政语(俗话、谚语或古书中的话)曰“将顺(顺势促成)其美(形作名,美德),匡救(匡正补救)其恶(形作名,过错)(二)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三)判断特殊句式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2、岂管仲之谓乎?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四)难句翻译1、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译文:这可能是是(孔子)认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吧?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译文: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梳理文章思路第一段(1-2):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管鲍之交)第二段(3-4):管仲任政相齐政绩显著。(管仲之才)第三段(5):司马迁的赞词。(人生抉择)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
■问题引导四、品读课文1、本文的传主是管仲,司马迁为什么在此花这么多的文字提及鲍叔牙呢?提示:课文第3、4小节写了管仲相齐后取得的成就,“诸侯由是归齐”写出了最终结果。明确:管仲既任政相齐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重点点拨(方法学习)2、东汉史学家班固称赞《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这一特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不隐恶(不隐其丑行)提示:第一节,他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不是想着帮助朋友,而是时时想着占人便宜;辅佐的主公争权失败,他不为主公死节,却选择了苟且偷生,;谋事不成、出仕被逐、作战逃跑。一个不成功的商人、一个不合格的士兵、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一个不仁义的辅臣。我们对管仲的第一印象是:自私、贪婪、不仁不义。第二节,借助鲍叔牙的视角了解真正的管仲。在鲍叔牙眼中我们看到的管仲:孝顺、懂得感恩、重友情、富贵而不忘本。管鲍多年交往,相知最深。只有鲍叔牙了解管仲那时所处的贫困、时运不济的窘境,管仲“自私”、“贪婪”、“不仁不义”的行为也只是现实所迫。不虚美(不妄加赞美)第三四节,内政、外交策略高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五霸之首。“春秋第一相”提示:从本文结尾司马迁赞语中你看到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如何?3、从这篇传记看,管仲在从政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明确:①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和让贤,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成功。②其次是管仲自身的卓越才能。他政治上(顺民心)经济上(贵轻重,慎权衡)因势利导(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并纠正了桓公的许多重大失误。再次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原因。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恐怕他再有才能也无济于是。■即时训练(巩固学习)见《同步练习》P431\4\5■课堂小结教学反思(教师教后反思,学生课后复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