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课题时间: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2.默写背诵文段,翻译重点文言语句。【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人生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的生命准则。屈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人生格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屈原列传》,从他的生活经历中去寻找他生命中的原动力。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 靡不毕见() 举类迩()濯()淖() 蝉蜕() 滋垢() 浊秽() 皦( )然泥()而不滓()者也 既绌()商於()屈匄()既咎() 眷()顾 相随属() 唐昧()憔()悴() 啜()其醨()物之汶汶()者乎罹()难 枯槁() 温蠖() 汨()罗 被()发 渔父()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第三部分(11---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问题展示合作探究】(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通“返”,返回) (3)靡不毕见(通“现”,表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熟悉) (2) 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
(3)屈平属草稿(写作)(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5)平伐其功(夸耀) (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 (8)可谓穷矣(处境困难)
(9)其文约(简约) (10)其辞微(含蓄)
(11)明道德之广崇(阐明) (12)治乱之条贯(条理系统)(三) 翻译句子(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熟读课文,通晓大意,这些都难不住你!【达标训练巩固提升】(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分析:分两层。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
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知识梳理归纳总结】(一)词类活用
(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觉,听力) (2)谗谄之蔽明也(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3)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小人)(4) 蝉蜕于污秽(名作状,像蝉一样形作名污秽环境) (5)方正之不容(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 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二) 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句) (2) 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3)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4) 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5)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6)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
(7) 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 【预习指导新课链接】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学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