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司马迁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3.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披发行吟
屈子投江图
屈原故里秭归
屈原碑林
秭归屈原祠
秭归屈原墓
屈原墓
赛龙舟
《离骚》(三)1、---------------------,又重之以修能。2、扈江离与辟芷兮,-------------------。3、汨余若将不及兮,-------------------。4、---------------------,夕揽洲之宿莽。5、日月忽其不淹兮,-------------------。6、惟草木之零落兮,-------------------。7、---------------------,何不改此度?8、---------------------,来吾道夫先路!9、---------------------,吾将上下而求索。10、亦余心之所善兮,---------------------。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2、纫秋兰以为佩3、恐年岁之不吾与4、朝搴阰之木兰兮5、春与秋其代序6、恐美人之迟暮7、不抚壮而弃秽兮8、乘骐骥以驰骋兮9、路曼曼其修远兮10、虽九死其犹未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文学常识填空: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的新纪元,是我国——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等。他创造的“——”,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常识填空: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他创造的“离骚”,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二)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属草稿(zhǔ)惨怛(dá)帝喾(kù)靡不毕见(mǐxiàn)濯淖(zhuónào)蝉蜕(tuì)滋垢(gòu)浊秽(huì)皭然泥而不滓(jiàonìèzǐ)罹难(lí)既绌(chù)商於(wū)既咎(jiū)眷顾(juàn)被发(披pī)渔父(fǔ)餔其糟(bū)啜其(chuò)醨(lí)汶汶(mén)温蠖(huò)郢都(yǐng)屈匄(gài)丹淅(xī)唐眜(mò)
一、自主学习,对照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翻译语段。(10分钟)二、合作学习,讨论疑难问题。(5分钟)三、展示学习成果,解释词语,翻译语段。(20分钟)四、探究学习,探讨疑难问题。(10分钟)(每个学习小组,要确定出本小组的主体发言人。)
【学习任务分配】第一组:翻译第1、2段。第二组:翻译第3段“屈平疾王--未尝不呼父母也。”第三组:翻译第3段“屈平正道直行----靡不毕见。”第四组:翻译第3段“其文约---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第五组:翻译第4段。第六组:翻译第5、6段。第七组:翻译第7、8段。第八组:翻译第9段。第九组:翻译第10、12、13段。
第1段:简介屈原。【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注释】①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志,同“记”,记忆。②娴:熟习。③任:信任。【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王族同姓,曾任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了解政治兴衰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语言。当时,他在朝内与楚王商议国家大事,拟定号令;对外负责接待宾客,应酬各国诸侯。楚怀王对屈原十分重用。
【探究问题】1、第1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第2段:屈原被疏【原文】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注释】④同列:同等位次。⑤害:妒忌。⑥属(zhǔ):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译文】上官大夫与屈原在朝廷上处于同等位次,也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因而心里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拟写了两遍草稿,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发现了,就想夺过来删改。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就向楚王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让屈平制定法令,众大臣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公布,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说是‘除了我,没有人能够写得出来。”’怀王听了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探究问题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1)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想更改屈原起草的宪令却遭到拒绝,因而“谗之”,挑拨屈原和楚王的关系。(2)根本原因: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第3段:述评《离骚》【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注释】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③离忧:遭受忧愁。离,通“罹”(lí,离),遭受。【译文】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明智,听由奸邪之徒陷害公正之人,致使方正君子在朝廷不得容身,因此他内心忧愁,独自沉思,就写下了《离骚》。“离骚”的意思就是遭受忧患。
探究问题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他忧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原文】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注释】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⑤惨怛:忧伤,悲痛。【译文】上天,是人类的来源;父母,是人类的根本。人陷入困境就追念本原,所以辛劳困倦到极点的时候,没有不呼喊上天的;有了疾病苦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喊父母的。
【原文】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注释】⑥间:挑拨离间。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译文】屈原行为正直,忠心耿耿地竭尽自己的智慧去侍奉他的君王,善于挑拨的小人却来离间他与君王的关系,他的处境真可以说是困厄到头了!诚信却被猜疑,忠厚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原作《离骚》,就是因为心中怀着怨恨的缘故。《国风》虽然追求男女爱情却并不过分,《小雅》虽然讥讽时弊却并不提倡犯上作乱,
【原文】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注释】⑨靡:没有。见:同“现”。【译文】而像《离骚》那样,可以说是二者兼而有之了。在《离骚》中,往上追溯到帝喾,往下称道齐桓公,中间述及商汤王和周武王,以此来对比讽刺当世政治。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它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
【原文】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注释】⑩约:简约。(11)微:精深,幽微。(12)其称文小:指《离骚》中多引述花草树木等细小事物。指:通“旨”,意义。(13)举类迩:指《离骚》所引的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迩:近。【译文】屈原的文字简练,用辞精到,他的志向高洁,他的行为清廉。他的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文中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原文】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注释】(14)自疏:自己主动疏远,这里指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15)濯(zhuó)淖(nào):洗涤污垢。此处以喻超脱世俗。(16)蝉蜕:蝉蜕之壳,此处以喻解脱。(17)滋:混浊,污黑。(18)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译文】他自觉地从污泥浊水中洗脱出来,就像蝉蜕皮那样脱去秽物的污染,超然漫游于尘世之外,不再受世俗污垢的玷污,从而达到洁净地脱离污泥而不沾染的境界。据此推测他的志向,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
探究问题4、划线句子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评价《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的?对屈原的人品作出了怎样的高度评价?(1)划线文句从其文、辞、志、行四个方面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2)赞扬了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第4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原文】屈平既绌①,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③,厚币委质事楚④,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注释】①绌:通“黜”。贬斥,废退。②从亲:指山东六国团结起来,结成联盟,共同抗秦。③详:通“佯”。假装。④厚币:丰厚的礼品。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泛指用作礼品的玉、帛等物。委质:“质”通“贽”,指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委质”也引申为归顺、臣服。【译文】屈原被黜职了。此后,秦国想要讨伐齐国,但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友好关系。秦惠王对此有顾虑,就命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呈献楚怀王,表示愿意侍奉楚怀王。张仪对楚怀王说:“泰国很憎恨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却有合纵的友好关系,楚国如果真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之间六百里的土地。”
【原文】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⑤。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注释】⑤如:往……;到……。【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就相信张仪,于是与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谁知张仪却欺诈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听说有六百里。”楚国使者生气地离开秦国,回来告诉楚怀王。楚怀王听后很愤怒,就出动大批军队进攻秦国。
【原文】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注释】悉,全部。发,出动。【译文】秦国出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之间大败楚军,斩杀楚国兵卒八万人,俘虏楚国将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出动国内全部兵力,深入秦国腹地,与秦军在蓝田会战。
【原文】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注释】竟,竟然。【译文】魏国听到这个消息,就偷袭楚国,打到邓地。楚国军队害怕了,就从秦国返回。此时,齐国竟然因楚国背约而愤怒,不肯救助楚国。楚国陷入极大的困境。
第5段:复释张仪【原文】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①。”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②,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③,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注释】①与,给与。甘心:称心,快意。②当:抵押。如,前去,到达。③因,用。用事者:当权的人。设诡辩,编造骗人的谎言。【译文】第二年,秦国要把汉中地割还给楚国,以此与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意得到地方,只希望得到张仪就心甘情愿了。”张仪听说后,就说:“拿我张仪一人就可以抵得汉中土地,这是划得来的,臣下请求前往楚国。”张仪到达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靳尚在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那里编造了一套骗人的谎言。
【原文】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④,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第6段:诸侯击楚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注释】④竟,竟然。释去,放走。既疏,已被疏远。顾反:等到返回时,反,同“返”。下“入秦而不反”、“不忘欲反”等句之“反”同此。【译文】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期间,屈原已被疏远,不再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出使到齐国去了。等到屈原回来,就劝谏楚怀王说:“为什么不杀死张仪呢?”楚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但没有追到。 后来,诸侯各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将领唐昧。
第7段:怀王赴秦身死【原文】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⑤。”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⑥:“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⑦。【注释】⑤毋行:不去为好。毋:无,不。⑥稚子:幼子。⑦卒:最终。【译文】当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和楚怀王会面。楚怀王打算前往。屈原说:“泰国是像虎狼一样凶残的国家,不可以对它信任,您还是不去的好。”楚怀王的幼子子兰却劝怀王动身,他说:“为什么要断绝与秦国的友好呢!”楚怀王到底还是去了。
【原文】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⑧。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注释】⑧绝,切断。因,就。内:同“纳”。接纳。竟,最终。【译文】楚怀王一进入武关,秦国埋伏的军队就切断了他的后路。就这样,秦国将楚怀王扣留下来,要求他割让土地。楚怀王大怒,不听从秦国。他逃跑到赵国,赵国却不予接纳,楚怀王只好又回到秦国。最后,楚怀王死在秦国,他的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了。
第8段:顷襄王立子兰为令尹【原文】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①。【注释】①以,任命。咎:责怪,归罪。以,因为。【译文】楚怀王被扣留在秦国期间,他的长子顷襄王即位。顷襄王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是他鼓动怀王到秦国去而被扣留在那里未能回来。
5、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概括这一部分记叙了哪些事实?第4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第5段④复释张仪第6段⑤诸侯击楚第7段⑥赴秦身死第8段⑦新君继位
6、这一部分作者记述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明确:(1)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2)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说明屈原对楚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或缺的作用。(3)这些事件,全都是朝廷腐败,小人政治产生的恶果。
7、楚国众叛亲离、日益衰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王听不聪,谗陷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
第9段:屈原遭谗【原文】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②,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注释】②既,已经。嫉,痛恨。眷顾:眷恋,怀念。③翼幸:侥幸希望。一,彻底。致志,表达这种情感。【译文】屈原也同样痛恨他。他虽然已被流放在外,却还眷恋楚国,心里惦记着怀王,念念不忘地要返回朝廷。他盼望着怀王有幸能醒悟过来,庸俗的风气能彻底改变。他盼望怀王能够活着回来,国家从此振兴起来,心中反反复复地思虑着这些事情,所以在他的一篇诗作之中,曾再三地表达这种情感。
【原文】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注释】故,因此。自为,帮助自己。相随属,一个接着一个出现。累世,好几代。【译文】然而,终于无可奈何,他也因此未能返回朝廷。最终由此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过来。君主不论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贤明的,还是不贤明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的,也没有不想提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例相继地出现,而圣明的君主和安定的国家好几代也见不到,因为所谓的忠臣并不忠,而所谓的贤人并不贤啊:
【原文】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注释】④分:职分,本分。于,被。客死,死在秦国。【译文】楚怀王因为不了解忠臣的职守,所以才在宫内被郑袖迷惑,在外朝被张仪欺辱,疏远屈原而轻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从而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去,丢失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而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他不能识别人而招致的灾祸啊。
探究问题8、课文第9段在表达方式与前几段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第9段以议论为主。作者通过议论,以结语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此时的屈原“既嫉之,虽放流”,但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表现了他忠贞不渝、九死未悔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愤愤不平和深切同情。
第10段:屈原被流放【原文】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⑧,顷襄王怒而迁之⑨。【注释】⑧短:说人的坏话。⑨迁:贬谪,放逐。【译文】令尹子兰听说屈原的不满,非常愤怒,最终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被激怒,就又把屈原放逐出去。
第11段:屈原投江【原文】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②:“子非三闾大夫欤③?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④。”【注释】①被:通“披”。②渔父:捕鱼者,渔翁。③三闾大夫:职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职。④见放:被放逐。【译文】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江水之畔边走边吟叹。他的脸色憔悴,容颜干枯,体形消瘦。渔翁见此情景,就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般地步?”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在沉醉之中,只有我一人清醒:所以我就要被流放。”
【原文】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⑦?”【注释】⑤凝滞:拘泥。推移:变化。⑥餔:吃,食。糟:带滓的酒。啜:尝,饮。醨:薄酒。⑦瑜、瑾:都是美玉名。此处以喻高尚的品德。见,被。【译文】渔翁说:“圣明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泥,能够适应世俗潮流而相应变化。既然整个世界都混浊了,你为什么不跟随潮流,追逐波浪呢?既然众人都已经沉醉了,你为什么不跟着吃些酒糟,喝点薄酒呢?为什么偏要怀抱美玉般的高尚品性,却自取被放逐的下场呢?”
【原文】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⑨!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⑩!”乃作《怀沙》之赋①。于是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注释】⑧察察:清白,高洁。⑨汶(mén,门)汶:污垢,污辱。⑩晧晧:通“皓皓”,洁白,光明。温蠼:尘滓重积的样子。【译文】屈原说:“我听人说:刚刚洗过头,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一定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高尚的人,谁能让清白的身体去蒙受外界昏黑的熏染呢!我宁肯投入江水,葬身江里的鱼腹之中,怎么能让我皎洁的灵魂去蒙上世俗的尘埃呢!”屈原就写下了《怀沙》赋。于是,他怀抱石头,投身汨罗江而死。
探究问题9、课文第11段,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明确:①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揭示了屈原悲剧结局的社会原因;②表现了屈原高洁的人品、决不向世俗妥协的意志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
第12段:屈原死后,楚国灭亡。【原文】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②,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③,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注释】①之徒:这类人,这班人。见称,被称道。②祖:学习,效法。③削:削弱。【译文】屈原死了以后,楚国出现过宋玉、唐勒、景差等一批人,都爱好楚辞并以作赋被世人称道。但是他们虽效法屈原委婉含蓄的辞令,却始终不敢像屈原那样向楚王直言劝谏。此后楚国日益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亡。
探究问题10、课文第12段,写屈原死后,楚国灭亡,这对表现屈原有何作用?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第13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原文】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①,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注释】①悲,为-----而痛心,痛惜。适,到----------去。【译文】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的大志不能实现而痛心。后来我到长沙,每当看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未尝不流泪哭泣,想见他的为人。
【原文】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②,轻去就③,又爽然自失矣④。【注释】②同死生:把死生同等看待。③轻去就:指不把职务上的升降看得很重。④爽然:茫然。【译文】等看到贾谊凭吊屈原的文章,又责怪屈原,凭他自己的才干去游说诸侯,哪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他呢,却要像这样去结束自己的生命!读了《服鸟赋》,体会到死与生等同,弃职与得官都无足轻重,又产生了一种茫茫然的失落感。
探究问题11、司马迁为屈原作传的目的何在?本篇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及其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字里行间充满对屈原才干的推崇,对屈原遭遇的不平,对屈原人品的崇敬,对不公平世道的愤慨和无奈,一吐其蒙冤受辱的胸中块垒,为屈原,为作者自己,形成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
12、请概述本文的写作特色:①在材料的安排上,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以屈原的命运:任—疏—绌—迁—沉为线索,紧紧围绕屈原的“志”: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富强祖国的理想追求、高洁不屈的高尚品格,粗线条地勾勒他的生平事迹和政治遭遇。②写法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四课时
古汉语知识小结
(一)解释加线的词: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平伐其功5、王怒而疏屈平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7、可谓穷矣8、其文约,其辞微(熟悉)妒忌写作夸耀疏远恨,痛心处境困难简约含蓄
9、惠王患之10、大兴师伐秦11、臣请往如楚12、奈何绝秦欢13、屈平既嫉之14、人君无愚、智15、王怒而迁之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担心军队到断绝恨无论放逐,流放一类人效法说话得体
㈡找出并解释句中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通“罹”,遭遇通“返”,追念通“现”,表现通“旨”,含义通“浊”,污浊通“黜”,免除官职
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10、厚币委质事楚11、泥而不滓12、使于齐,顾反通“纵”,合纵通“纳”,接纳通“披”,披散通“贽”,见面礼通“涅”,染黑通“返”,返回
㈢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颜色憔悴。颜色古义:脸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3、形容枯槁。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古义:说话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5、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诡辩古义:谎话,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反复,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7、而能与世推移古义:变化;今义:移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㈣、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解释含义,指明用法。动作状在内,在外动作名,听觉,听力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形作名,邪恶小人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形作动,阐明名作状,像蝉一样
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王与楚婚11、亡国破家相随属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4、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状,用厚币名作状,一天天地名作动,结为婚姻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形作动,诋毁使动用法,使……存,使……兴名作状,在内,在外名作动,效法,模仿
㈤、判断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状语后置)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宾客)5、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可以出使秦国的人)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7、是以见放(被动句)
㈥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疾】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B、疾在腠理(疾病)C、疾风知劲草(快,急速)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厌恶,憎恨)E、吾疾贫富不均(痛恨)
【属】1、zhǔ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接②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托付,嘱托④举酒属客请劝请2、shú⑤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归属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辖⑦吾属今为之虏矣类,辈⑧有宁越徐尚……之属(类)
【迁】A、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B、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的委婉说法)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继,随着)
【过】①行过夷门,见侯生。动词,走过,经过。《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超过,胜过。《促织》③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动词,过时《采草药》④人恒过,然后能改。动词,犯过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指出过失,责备。《鸿门宴》⑥愿枉车骑过之。动词,探访,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形容词,过分。《小石潭记》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名词,过错。《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本义】动词,赐予、给予。【成语举例】①与人方便②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经典文言】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引申义】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结交、亲附【成语例释】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经典文言】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赞许、援助【经典文言】①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②吾与点也
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假借义】1、介词。(1)比,和……比较。【经典文言】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给,替。【经典文言】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介词。和,跟,同。【经典文言】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竖子不足与(之)谋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连词,相当于“和”“同”“跟”。①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②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
【经典文言】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欤”,此义项读音为yú。【经典文言】①子非三闾大夫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动词,可译为“参加、参与”,此义项读音为yù。【经典文言】①蹇叔之子与师。(《左传·殽之战》)【固定词组】【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