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
小組成員暨工作分配製作簡報檔黃聖財、張建福資料查找林昆圻、侯學言、劉俊驛、鍾彝年課文朗讀謝閔宥課文翻譯李佳峻書面報告製作陳建睿主持人江志偉、郭光耀、謝閔宥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由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其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生難字(一之二)繇役:徵召人民服勞役。陰:秘密的。憚:懼怕。
課文節錄二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生難字(二之一)行:將要。司馬:主管軍中法紀政事。王(ㄨㄤˋ):動詞,稱王之意。饗(ㄒㄧㄤˇ):以盛宴款待賓客。泛指供人享用。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生難字(二之二)素:平常。事:事情、情況。鯫(ㄗㄡ)生:小人、小子。距:抗、違,通「拒」。毋:在此作不要之意。內(ㄋㄚˋ):收受,通「納」。當(ㄉㄤˇ):匹敵、抵抗,通「擋」。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複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生難字(二之三)事:侍奉。要(ㄧㄠ):邀請。卮(ㄓ):酒器。為壽:敬酒祝壽,亦稱「上壽」。豪:通「毫」,細小的東西。具:陳述、報告。蚤:早。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而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生難字(二之四)戮:合、併。數(ㄕㄨㄛˋ):屢次。玉玦:玉佩的一種。屬:部屬,指下屬們。
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嚮立,嗔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眦疵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生難字(二之五)跽(ㄐㄧˋ):動詞,長跪。仆(ㄆㄨ):倒。目眦(ㄗˋ)疵(ㄘ)盡裂:同「眥」,形容極度憤怒。
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不恐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生難字(二之六)彘肩:豬肘子。啖:同「啗」,咬、吃。舉:舉例,只數不盡。耳:助詞,罷了。竊:(我)私自。如:動身到他處。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閒行。
生難字(二之七)行:行為、表現。讓:責罵、責備。會:碰巧遇上。相去:指距離。閒:間,指小路。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裡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閒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生難字(二之八)度(ㄉㄨㄛˋ):推測。勝:盡。拜:恭敬地。豎子:(1)罵人沒才能(2)小子。置:前作放置一解,後作廢棄一解。
課文節錄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生難字(三之一)艤(ㄧˇ):同「檥」,將船停在岸邊。彼:指他們,民眾。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生難字(三之二)降:投降之意。及:等到。下:甘拜下風。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生難字(三之三)重瞳子:一個眼睛有兩個瞳孔。隴畝(ㄌㄨㄥˊㄇㄨˇ):田野,此指民間。將(ㄐㄧㄤˋ):動詞,率領。寤(ㄨˋ):同「悟」。師:效法。謂:以為。矜:誇耀。功伐:功勞。
作者生平司馬遷(145B.C~87B.C),字子長,夏陽人(今陝西韓城人)。遷十歲到長安受其父親自教導(其父司馬談為擅長天文、曆法、歷史文獻的太史令)後拜董仲舒、孔安國為師。二十歲受父鼓勵遊山玩水,回長安後,於朝廷當郎中,三十四歲受漢武帝之命,視察夜郎(今貴州西部),安撫當地人民,藉此遊歷西南部,父死三年後,任太史令,為實現父命與自己的誓言,在石室金匱,整理歷史文獻,在完成主持改革曆法後,動筆寫作《史記》。四十八歲因挺身為李陵辯護,而入獄受腐刑(宮刑),但為完成尚未完成的任務,而苟且偷安,出獄後,升任中書令。五十三歲完成《史記》最後一卷。
題解史記,漢司馬遷撰,原稱《太史公記》,或《太史記》。為我國紀傳體史書之祖,二十五史之一;記載年代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計二千餘年。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內容可分為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二列傳、十表及八書。
本紀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稱本紀,諸侯曰世家。」張守節發揮說:「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系者理也,統理眾事系之日月,名之曰紀。」司馬真曰:「紀,理也,絲縷有紀,而帝王書稱紀者,言為後代剛紀也。」先秦已有《本紀》之名稱。《大宛(ㄩㄢ)列傳‧贊》兩次提到〝禹本紀〞。劉知幾《史通》說:「蓋紀為之體者,由春秋之經系以成歲時,書君上以顯國統。」有人認為《史紀》主要受到《呂氏春秋》之啟發,借用〝紀〞這種現成名詞,可見《本紀》承繼了前人,又給予新的生命。
世家董仲舒曰:「王者封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為家也。」劉知幾曰:「案世家之為意也,豈不以開國承家,世代相續。」又曰:「司馬遷之記諸國也,其編次之體與本紀不殊,蓋欲抑彼諸侯,異乎天子,故假以他稱,名為世家。」既定名《世家》之義有三:1.記諸侯列國事;2.載傳代家世;3.《世家》與《本紀》同體,均編年記事,因有別於天子等第,才別名『世家』。
列傳傳本身為解釋經書的東西,把傳用於記史體例,首創於司馬遷。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中說:「列傳以志人物。」這是全書篇幅最大,作者略古詳今,記載範圍極廣,包含歷史上各個時代形形色色的各個社會階層、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列傳》全面地記載了各個特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地域、各階的社會生活如果將70篇依體裁而言,可分為五種:1.本傳,傳記一人之傳2.合傳,記兩人或兩人以上3.類傳,把形式相類似或性質相同的人的事跡記載在一起4.附傳,含於本傳、合傳、類傳之中5.自傳,此為司馬遷所獨創。
表《表》為司馬遷所創立,但也繼承了歷史上的遺產,桓譚的《新論》曾說:「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斜上,並效周譜。」《太史公自序》也說:「為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遷所用之譜牒現今多以亡軼。由司馬遷對他們的依傍與學習,可大膽推論,十表一出,其他譜牒多以失傳。《表》可分三類:1.世表,按一代帝王來記述歷史事件2.年表,使某一年代能說清3.月表,且能說清某月。《表》依年代次序,列舉歷史大事,使人一目了然,自遷建表以後,後代多所沿襲,並有所發展。
書《書》不以人物為主體,而以社會制度、自然現象為主,具有文化史之特質,反映了古代封建文化的面貌。此例前無古人,為司馬遷所獨創。司馬真曰:「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此之八書,記國家大體。」它為後代史學家開闢了廣闊的新天地,但八《書》是否皆出自遷之手尚有爭議。據張守節所言《禮書》已失傳,崔適認為妄人所為,梁啟超認為為後人所補。但不論如何,《書》此一體例的創立,於史學上具有重大貢獻。
報告完畢,謝謝聆聽。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