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
第三单元:文言传记学习要求:1、把握文言重点字词句,了解文言传记的写作特点2、品味传主的人格魅力,学会成功塑造人物的方法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2.第二、三自然段写了项羽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他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人(举一.二例)?
少时言语不俗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
《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思考:划线这段叙述的句式、节奏有什么特点?和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巨鹿之战提示:这节前面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釜沉舟),展示了他卓越、非凡的指挥才能。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注意此处的三个“无不”、两个“莫敢”。
巨鹿之战这里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三个“无不”、两个“莫敢”),通过各位诸侯在项羽的威严面前佩服得五体投地,反衬了项羽不可一世的霸王之气,给人想象,给人回味。
生字梁眴籍曰徇下县故蕲狱掾田父绐曰斩将、刈旗亭长舣船待项王身亦被十余创shùn,以目示意Xùn,以兵威降服地方Qí,地名;yuàn,下属官吏Dài,欺骗Yì,砍断,砍倒Yĭ,把船靠近岸边Chuāng,伤口地名及特殊名字:会稽、成皋、盱眙、睢阳、栎阳、乌骓
重点字词又不肯竟学谕以所为起大事汉王笑谢曰遂举吴中兵淮阴侯已举河北则汉欲挑战悉令男子十五以上诣城东尽得楚国货赂直夜溃围而出骑能属者百余人今日固决死竟:尽、完毕、结束说,告诉推辞,拒绝发动,征发攻占,占领如果全;到财物当,趁着跟随,连接本来
辟易数里无以渡今独臣有船籍独不愧于心乎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见汉司马吕马童吾闻汉购我头千斤皆已惮籍矣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徒以吾两人耳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我何渡为若非吾故人乎?惊慌退避没有什么用来只难道,表反问语气回头看悬赏以求害怕被。杀官名只,仅仅白白地。为,语气词语气词,呢你
词类活用项梁怒之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使公及桓楚将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汉王使人间问之于是项王乃即汉王汉王数之彭越复反,下梁地乃东,行击陈留欲坑之项王然其言形做动,为-----发怒名做动,灭族形做动,以-----为奇,认为奇异名做动,做统帅形做动,为-----所苦通“疲”,形做动,为----所疲困名做状,偷偷地,暗中接近,靠近名做动,数落,数说名做动,攻占名做动,东进名做动,活埋形做动,认为对
闻之皆争下项王使人辱之尽走险阻项王军壁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身七十余战期山东为三处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亦足王也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马童面之吾为若德名做动,投降,降服形做动,羞辱形做名,险要的地方名做动,驻扎名做状,在夜晚名做动,东进,西进名做动,亲身参加,身经名做动,约定名做状,向东使动用法,使我做王名做动,称王名做动,背向形做名,好处
下梁地外黄不下莫肯下矣闻之皆争下项王以身下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项王泣数行下名做动,攻下,攻占投降,降服为----下,处----下流下
以梁以此奇籍徒以吾两人在耳是以项王信任之以故汉追击之从此以东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欲以宾客赴秦军以赐公谕以所为起大事因为,表原因通“而”,也说与时间名词连用表方位率领,一说“用”把
而彼可取而代也直夜溃围而出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乃自刎而死项王瞋目而叱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书足以记姓名而已表承接,于是,就表修饰,着表并列,并且语气词,罢了
乃梁乃出梁乃召故所知豪吏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乃项王也乃有二十八骑左,乃陷大泽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为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于是,就,这就表判断,是只,仅仅,才表转折,却,竟然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此亦天亡秦之时也此项王也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乃项王也桓楚亡人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后则为人所制汉军方围钟离昧与荥阳动东谕以所为起大事我何渡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汉骑追者数千人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霸王别姬
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歌,《楚汉春秋》记载了虞姬的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试赏析下这首歌。
。这里有个小故事:196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总政排演场审查出国节目时,对京剧《霸王别姬》中的项羽,从头至尾连用了6个“一”字开头的成语,把项羽的性格特征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
京剧《霸王别姬》的一开头就是刘邦准备发兵攻打项羽,群臣根据当时的不利形势,纷纷劝阻项羽不要出兵。但项羽不听劝阻,最后竟然蛮横地宣布“退班”。戏演到这里,周总理轻轻地说道:“一言堂”。项羽回到内宫后,虞姬又规劝项羽不要出兵迎战。项羽却毫不耐烦地说道:“孤意已决!”周总理评论说:“一家之长。”
当戏演到项羽孤军深入到刘邦的埋伏圈时,周总理评论说:“一意孤行。”随后,当项羽被围垓下时,周总理评论说:“一筹莫展。”演到项羽咏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周总理十分惋惜地说道:“一曲挽歌。”戏快要结束时,周总理叹了一口气,说:“一败涂地。”
“一言堂”“一家之长”“一意孤行”“一筹莫展”“一曲挽歌”“一败涂地”
我们再来看项羽的最后一战“东城快战”。思考讨论:“东城快战”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项羽形象的?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思考讨论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悲剧英雄
说说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项羽是一位勇武过人、举世无双的大将一个失败了但却让后人敬佩有加的悲剧英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君子一个至情至性的真人。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似乎应该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虽然在快战中刻画了项羽的神勇无比、威猛异常、勇力过人、临危不惧的性格特点,让人佩服、敬仰,但性格决定命运。谁都知道,垓下之围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然而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却不是决战,而是快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也就是说,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尽快了结。这是逞匹夫之勇啊!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作为统帅,是应该取“决战”还是“快战”呢?当然是前者,“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项羽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失败。
两场战争,作者运用不同手法刻画了项羽的性格特点。项羽不仅有叱咤风云、勇猛善战的一面,他还有儿女情长、重情重义的一面。
当然《史记·项羽本纪》中对人物精彩的刻画远不止这些,而且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司马迁善于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把人物刻画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不断地探究司马迁《史记》的写人艺术,乃至于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让我们笔下的人物也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
再给项羽一次机会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会成功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北宋·王安石《乌江亭》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
项羽为何选择自刎乌江?
宁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性格决定命运
1、失人心者不得天下2、从鸿门宴看楚汉相争中项羽3、从项羽的品质看项羽失败的必然性凡是能统一天下营造太平盛世的君王皆有以下三种非凡的品质,项羽却不具备。其一,斩钉截铁,当断则断。其二,仁慈之心,择时弃之。其三,深思熟虑,智勇过人。项羽此人性情太质直,为人轻率,遇事思考不同。4、从楚汉战争中看霸王失败的必然性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想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个遗憾……
也许项羽性格中有着一切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吧——他残暴凶狠、好杀成性,他性格直率、感情用事,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他自恃甚高、冥顽不灵。他顽固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着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性格让他遭受痛苦磨难,使他最后身心具疲,使他最终四面楚歌,以至乌江自刎。但又试想,一个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倘若不能依靠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下去,活着对他来说又有什么乐趣呢?他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苟活的,所以他选择了自刎,或许这也就是悲剧英雄所留给我们的无奈吧。
本文的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2、语言特色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项羽才气过人,英勇非凡,但最终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呢?(写一篇周记。可结合选文以外的有关项羽的知识)思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