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重点文言知识,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2、了解《项羽本纪》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把握《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3、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4、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项羽本纪》全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并把握《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思考历史的真实与艺术描写之间的表面矛盾而实际上更高层面统一的关系,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对后来小说、戏剧的影响。教学课时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些诗句说的都是哪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人对他的一生的评价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有千秋。那么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项羽本纪》,去亲身体会这位历史人物的风采。二、梳理课文内容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再读课文,参照课下注解和手头的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掌握重点文言字词。(1)重点实词毋妄言,族矣:名词作动词,灭族又不肯竟学:完成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暗地;部署,约束以故,事得已:缘故;事情;停息楚兵冠诸侯:超过,盖过九战。绝其甬道:多次;断绝田父绐曰:欺骗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千里:土地方圆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伤乃引“天亡我”:竟然何兴之暴也:迅速吕马童面之:背向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悬赏征求自矜功伐:自夸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逞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看见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7/7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放弃项梁尝有栎阳逮:有罪相牵连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突破;砍期山东为三处:约定乌江亭长舣船待:使船靠岸1、通假字辟易数里:同僻骑皆伏曰:同服乃持项王头视鲁:同示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同徭乘执起陇亩之中:同势2、词类活用梁以此奇籍:以······为奇,意动用法向往然其言:认为······是正确的意动用法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安置营垒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名作动,称王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行走;名作动,上前皆沉船,破釜甑:使船沉没;使釜甑破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使动用法,让我做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向西挺进,名作动1、三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明确: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一、课后作业识记文中的文言词汇。第二课时1、检查预习情况,听写文言字词。2、补充学习《项羽本纪》的“吴中起兵”和“鸿门宴”。(参见学案)•作业:《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那么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人生可以概括成几个阶段。第三课时一、检查作业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7/7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二、研讨课文内容学生大声阅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并以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思考: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2.第二自然段写了项羽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3、指明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3).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明确:破釜沉舟。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三、课后作业:(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第四课时(一)、齐读第四段,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2)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这首诗。7/7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人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 “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二)生齐读第六自然段(三)思考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2.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四)阅读第九段并思考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明确: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的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第五课时一、导入《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课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尤其是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已成为历代文人歌咏褒贬的对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前几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来探讨一下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二、讨论探究1、项羽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项羽之所以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与他自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7/7
那么,项羽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呢?(1)残暴凶狠,好杀成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事件中: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杀义帝等事件中。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足以看出项羽目光短浅,短视近利的心理,他从没有想过要安抚这些降卒,而是基于斩草除根的想法对这些投降的士卒进行屠杀,他不了解人民的力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正是他失败的最佳写照。(2)性格直率,感情用事(妇人之仁,儿女情长)鸿门宴上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就足以说明。纵观项羽的一生,他总是直来直往快言快语,速战速决,但这样的项羽一碰上善于掩饰自己的刘邦,注定要吃亏了。苏轼在《留侯论》中曾说“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再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他点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正好为项羽的个性下了最好的注解。(3)刚愎自用,妒贤嫉能(不善于用人)韩信,陈平,黔布,范增等人都曾在项羽麾下任职,但项羽没能中用这些人才,致使韩信,陈平,黔布等人先后投奔刘邦,而范增则被刘邦使用反间计被项羽剥夺了兵权,最终愤愤而终。(4)恃才傲物,冥顽不灵。(自以为是,蔑视知识,浅尝辄止)《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范增经常提醒他除了武术的修为外,在谋略上也应有所精进,但项羽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谋略不过是一宿琐碎的枝微末节罢了,他总以为战场上是以气力见真章,徒有谋略不足以取胜。最可悲的是项羽到死都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而是把原因归咎于上天。(5)当然,项羽也确实是一位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人物,这在巨鹿之战,东城快战里都有所体现。小结: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而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所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1、哲学上说人是复杂而又对立矛盾的统一体,项羽的一生可以说是最能阐释这一哲学原理的,下面请大家根据这一哲学原理总结项羽的人物形象。明确: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同时又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他有时真有龙飞凤舞的雄姿,有时又愚蠢的像一头驴子;他有时天真淳朴宽厚仁慈得令人喜爱,有时又暴戾凶残得令人发指。凡此种种,都在司马迁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真切的表现。2、相比名门出身的项羽,生于贫贱之家的刘邦却取得了胜利,联系《高祖本纪》说说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明确:刘邦之所以会成功,也是基于他的性格。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厚爱人,喜施豁达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入关对百姓诸老将态度项羽意气用事,有勇无谋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降黥王章7/7
刘邦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安民封库约法三章待诸侯策略项羽意气用事,有勇无谋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发兵”刘邦深谋远虑,高瞻远瞩,镇定自若,随机应变用人项羽刚愎自用有一范增,不能刘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不如子房不如萧何不如韩信治军项羽目光短浅治军不严项伯告密,听其言刘邦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立诛曹无伤小结:相比刘邦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与深明大义,项羽是何等的拙劣!而后人对项羽崇拜性的歧读,则源于司马迁的记叙。特别是将刘项两人相互参看时尤其如此。当司马迁着力描摹时,项羽总是威武雄壮,气势夺人;而刘邦则平淡无奇,有时甚至很猥琐。刘项相争,项羽处处压刘一头。然而,项羽的刚猛无俦恰恰是逆时代潮流而行。所以,虽然频频取胜,却最终魂断乌江。1、读《项羽本纪》项羽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参照选文来看)明确:司马迁善于通过尖锐的冲突,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采用烘托,对照、描写、夸张以及互见补充等手法,把历史人物刻画的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三、拓展迁移关于项羽的乌江拒渡自刎后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与看法。下面是众多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试分析他们各从什么角度来评价项羽的?分别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观点?(1)题乌江亭(2)乌江亭杜牧王安石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3)夏日绝句(4)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李清照毛泽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钟山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明确:角度:(1)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兵家用兵)(2)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民心向背)(3)李清照:7/7
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气节)(4)毛泽东:从刘邦和项羽的敌我关系方面观点: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王安石:军民离心,败事难回;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毛泽东:在敌我关系上项羽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总结全文:后人怎样评价项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必须承认:那就是司马迁的人物刻画艺术可谓是全无古人,后少来者!他的创作对后世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一、布置作业完成《高中新学案》上的课外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