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之《项羽本纪》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选读之《项羽本纪》课件

ID:1099118

大小:466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2-04-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 《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史记·项羽本纪》(节选)项羽少时巨鹿之战垓下之围史官论赞 《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郑板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巨鹿之战背景:巨鹿之战,是当时一场重要的战役。秦的主力集中在这里,秦兵转败为胜,各路救赵的诸侯军,齐聚巨鹿城下,却都不敢进军,都作壁上观。怀王派宋义为大将军,率兵救赵,此人怯懦自私,坚持观望态度,停军不前。项羽却认识到这是一场关键的战争,断斩宋义之头,率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终于大破秦军,扭转战局,极写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巨鹿之战的内容在文章的第三节,请读第3节,并思考:A、你所知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B、这一节作者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尖锐的冲突、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烘托、对照、描写、夸张、互见等手法) 《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思考:划线这段叙述的句式、节奏有什么特点?和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提示:这节前面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釜沉舟),展示了他卓越、非凡的指挥才能。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注意此处的三个“无不”、两个“莫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这里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三个“无不”、两个“莫敢”),通过各位诸侯在项羽的威严面前佩服得五体投地,反衬了项羽不可一世的霸王之气,给人想象,给人回味。 《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明代·茅坤 巨鹿之战是项羽事业的高峰,但很快他就由盛而衰了,他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什么事件?转折点是鸿门宴。鸿门宴以后,在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于是有了垓下之围。垓下之围,已是英雄末路了,但项羽仍然叱咤风云、英勇顽强,与汉军展开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然后自吻于乌江边。 我们再来看项羽的最后一战“东城快战”。思考讨论:“东城快战”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项羽形象的?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运用细节描写。正面写了项羽神勇无比、威猛异常、勇力过人、临危不惧的特点,写出了项羽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越是到了末路越显出他的英雄本色,所向披靡,敌将人头纷纷落地。后来“自刎”前后,下马步战,所杀汉军数百人,为故人德,自刎身死。对项羽的形象刻划入微。 虽然在快战中刻画了项羽的神勇无比、威猛异常、勇力过人、临危不惧的性格特点,让人佩服、敬仰,但性格决定命运。谁都知道,垓下之围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然而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却不是决战,而是快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也就是说,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尽快了结。这是逞匹夫之勇啊!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作为统帅,是应该取“决战”还是“快战”呢?当然是前者,“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项羽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失败。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两场战争,作者运用不同手法刻画了项羽的性格特点。项羽不仅有叱咤风云、勇猛善战的一面,他还有儿女情长、重情重义的一面。在他兵败垓下之时,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他惦记的是什么呢?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霸王别姬 夜色已经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帐内点起了巨大的蜡烛,帐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我们的少年英雄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最后一句翻译过来就是:小虞啊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一个身经百战的三军统帅,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英雄,此刻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痛惜的不是他的功败垂成,而是心爱的骏马美人无从安排。于是多年来浴血奋战,驰骋疆场的汉子而今面对美女竟然泪流满面。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后以“颊上三毫”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分析“泣数行下”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哪一处可以作为“颊上三毫”? 提示: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句。项羽虽然称霸天下,但到头来连个红颜知己也保护不了,这着实让人为他叹息,为他惋惜、感叹啊!左右随从一是受项羽异常伤痛的感染,因同情而跟着悲泣,另一方面怀着敬畏之情不敢和他目光相遇,怕伤了他的自尊。这才是一个盖世英雄的哭。它体现项羽强悍性格的另一方面。其实项羽也有爱,也有柔情。这样的描写,更体现了项羽性格的刚柔相济,使人物的性格具有立体感。 项羽悲歌别姬的描写,后来被改编成多种形式的作品,如元杂剧《楚霸王别虞姬》,元散曲《项王自刎》,京剧《霸王别姬》,琵琶曲《十面埋伏》等。这里有个小故事:196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总政排演场审查出国节目时,对京剧《霸王别姬》中的项羽,从头至尾连用了6个“一”字开头的成语,把项羽的性格特征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 京剧《霸王别姬》的一开头就是刘邦准备发兵攻打项羽,群臣根据当时的不利形势,纷纷劝阻项羽不要出兵。但项羽不听劝阻,最后竟然蛮横地宣布“退班”。戏演到这里,周总理轻轻地说道:“一言堂”。项羽回到内宫后,虞姬又规劝项羽不要出兵迎战。项羽却毫不耐烦地说道:“孤意已决!”周总理评论说:“一家之长。” 当戏演到项羽孤军深入到刘邦的埋伏圈时,周总理评论说:“一意孤行。”随后,当项羽被围垓下时,周总理评论说:“一筹莫展。”演到项羽咏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周总理十分惋惜地说道:“一曲挽歌。”戏快要结束时,周总理叹了一口气,说:“一败涂地。” 《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一言堂”“一家之长”“一意孤行”“一筹莫展”“一曲挽歌”“一败涂地” 当然《史记·项羽本纪》中对人物精彩的刻画远不止这些,而且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司马迁善于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把人物刻画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不断地探究司马迁《史记》的写人艺术,乃至于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让我们笔下的人物也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司马迁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经久不衰的项羽形象,对于项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看看人们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史记》中本纪是给在一定历史时期以内掌握最高统治权者写的。而项羽从起兵反秦胜利到他被汉军所败而自杀乌江(前209~前202),终生未完成帝业,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传记列入“本纪”,这并不是司马迁“求名责实,再三乖谬”,而正是表现了司马迁从历史的实际出发的客观态度。因为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项羽实际支配着当时的政局,代表着当时的政权。 正如司马迁在“论赞”中所说的“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把项羽看得同帝王一样。但司马迁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由此可见,司马迁并不完全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遵从历史,从实际出发,基本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司马迁对项羽的描写真实而又客观,且带有强烈的感情,他赞扬项羽,但并不隐瞒他的缺点,他批评项羽的缺点,但并不妨碍对他的敬仰,这些都是司马迁的可贵之处,也是成功之处。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心的向背。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了一个王朝的霸业。在秦末乱世的天空中,项羽原本只适合做一颗流星,他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历史前进的道路。项羽是一面镜子,他反射的光芒足以耀亮古今、警示整个社会。后人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2、后人对项羽的评价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李清照《绝句》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北宋·王安石《乌江亭》《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地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通过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解读,我们得以走进项羽丰富的内心世界,得以与霸王同喜同悲,得以感受英雄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于项羽,我们应该从《项羽本纪》的全文来解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项羽才气过人,英勇非凡,但最终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呢?(写一篇周记。可结合选文以外的有关项羽的知识)思考探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史记》中有三十篇“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如《滑稽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有“列传”七十篇。但这仅仅是一个大略的划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虑。例如项羽,他并未统一天下称帝,但作者高度评价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说:“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所以将他列入本纪,可算一个特例。陈涉则是又一个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谓“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他在传后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后来班固写《汉书》,几乎完全照搬《史记•陈涉世家》原文,并去掉“世家”的名称,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为“列传第一”,其贬抑之意不言自明。史家对历史人物态度之不同,于此可见一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