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编写.
加入VIP免费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编写.

ID:1099387

大小:114.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2-04-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高效预习指导案】【分层学习目标】A级:①了解《史记》这部纪传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②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③总结阅读方法,借鉴写作技巧,培养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④积累文言知识,拓展延伸,品味相关文言语段。B级:①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②熟练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用法;③通过作品体会古人的不朽风骨与豪情壮志,从而有所感悟,得到启发。C级:①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②归纳字词知识,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语法现象;③诵读全文,背诵文中名句。自我确定目标:(级别)理由【重点学习内容】1、掌握本课涉及的文言现象;2、梳理故事情节,理清层次;3、分析蔺相如、廉颇的形象特点;4、知识回顾:复习《鸿门宴》,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鲁迅先生盛赞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0 【难点问题预设】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这部分内容的完成,要依赖于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选材的典型进行赏析,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过程方法指津】知人论世荐文A.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早迁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B.《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20 《史记》又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学法指导:文学常识的识记,要以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为主线,积少成多,化整为零,反复记忆。将记忆和练习有机结合。C、太史公评价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意思: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悦读文本文言文重在通过诵读进行初步感知,而非支离破碎地理解字意。本文故事情节精彩,可以通过默读、朗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整体感知文意,精彩的句段要勾画、圈点并做好旁批,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夯实基础一、字音遗赵王书()拜为上卿()为一击缶()刎颈之交()秦王不怿()间至赵矣()从者衣褐()望风披靡()臣语曰()面面相觑()前倨后恭()毋庸置疑()引车避匿()臣等不肖()璧有瑕()肉袒()列观()佯为()汤镬()传舍()渑池()鼓瑟()盆缶()驽钝()缪贤()舍人()郓城()砧板()学法指导:语音重在平时积累,遇到生僻字要勤查词典,在记忆时要音﹑形﹑义结合一起识记。二.重点实词1、负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20 2、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3、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4、幸①而君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③则幸得脱矣④幸勿为过5、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②不如因而厚遇之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④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⑤于今无会因⑥蒙故业,因遗策7、必①王必无人②大王必欲急臣学法指导:文言实词学习,要靠积累。三、词语注释20 1、以勇气闻于诸侯2、使人遗赵王书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今君乃亡赵走燕4、宜可使5、宁许以负秦曲6、传以示美人及左右7、臣语曰9、相如因持璧却立10、赵王悉召群臣议1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12、乃辞谢,固请13、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14、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6、乃使其从者衣褐17、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18、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1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20、卒廷见相如21、明年复攻赵22、与王诀曰23、请奏瑟24、左右皆靡25、于是秦王不怿26、徒以口舌为劳27、宣言曰2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29、而束君归赵矣30、则幸得脱矣20 31、赵王以为贤大夫3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33、乃辞谢,固请34、即患秦兵之来35、决负约不偿城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37、拔石城38、赵亦盛设兵以待秦39、秦王竟酒40、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41、臣等不肖42、相如虽驽43、不欲与廉颇争列44、已而相如出45、且相如素贱人46、位在廉颇之右47、请奉盆缶秦王48、臣愿奉璧往使49、不如因而厚遇之50、欲毋行学法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只有多记多背才能活学活用。四.词类活用:找出活用的字,并解释1、舍相如广成传舍2、左右欲刃相如3、乃使其从者衣褐4、相如前曰5、而相如庭斥之6、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7、完璧归赵8、秦王恐其破璧20 7、宁许以负秦曲10毕礼而归之11且庸人尚羞之1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3吾羞,不忍为之下1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15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6大王必欲急臣学法指导: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和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因此,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判断其活用情况。五.通假字1、可与不2、拜送书于庭3、如有司案图4、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学法指导:通假又叫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六﹑古今异义⑴拜为上卿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⑸请指示王⑹于是相如前进缶⑺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⑻布衣之交学法指导: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七.文言句式20 ⑴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⑵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⑶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学法指导: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句式:1.“……者,……也”“……,……也”“……,……者也”“……者,……”“……者,……也”“……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整体领悟本文分四部分,请找出起止段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质疑问难】1、学生自己认为本课学习难点,有疑问的内容。2、提出解决的办法—————————————————————————————————————————————【高效预习探究案】20 【理解·鉴赏】1、对廉颇、蔺相如的描写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总结人物形象【质疑·探究】1.作者是如何通过三个故事刻画蔺相如的形象?学法指导: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等等,另外,文章剪裁精当,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些都可供写作借鉴。【自我小结】【高效练习拓展案】【自我评价】20 1.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   )A.大王亦幸赦臣     君幸于赵王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秦贪负其强       宁许以负秦曲             决负约不偿城           肉袒负荆C.赵立奉璧来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大石侧立千尺D.私握臣手         从道旁私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2.下列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大王必欲急臣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 ④乃使其从者衣褐 ⑤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 ⑥卒廷见相如 ⑦毕礼而归之 ⑧于是相如前进缶 ⑨且庸人尚羞之 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⑦/③⑤⑩/④⑥⑧/⑨            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⑩/⑨C.①②⑨/④⑧⑩/③⑤⑥/⑦              D.①/②⑦⑨/③④⑥/⑤⑧⑩ 3.翻译下列语句 1、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7、廉颇者,赵之良将也。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0 【拓展训练】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目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王世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诈赵而胁其璧胁:勒索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绐:欺骗C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戮:杀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柔:使……怀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②若潜师以20 来,国可得也B①入璧而秦弗予城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C①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①若其劲渑池,柔廉颇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认为“直”在赵国的一组是()①入璧而秦弗予城②秦出城而璧归③璧入而城弗予④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⑤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⑥使舍人怀而逃之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③④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C作者认为蔺相如派手下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为秦国。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会上的顽强坚决,对廉颇的忍让团结,就显示了他过人的才能。5、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2)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2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每题5分)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乃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求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8.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访之于勋   访:询问。  B、而诣勋求谢   诣:到……去。  C、勋被三创    被:覆盖。  D、非贤不举    举:推荐。  9.下列各句中红色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  B、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C、羌精骑夹攻之急    D、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勋忠于自己的职守的一组是()  ①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②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乃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20   ③勋被三创,坚不动。  ④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⑤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  ⑥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正和敢于审查仗势横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盖勋虽然与他有私仇,但能公正地劝告梁鹄,使梁鹄不杀苏正和。  B、北地羌胡侵扰陇右,盖勋受命带兵抗击,后因救助被包围的夏育,被强敌打败,困境中仍坚持作战,危难时宁死不屈。  C、盖勋领汉阳太守,采取有效的方法救济饥民,带头拿出自家粮食,救活了千余人。任京兆尹时,能审查恃势贪赃的杨党,并拒绝贵戚求情,因而遭到报复。  D、小黄门高望受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皇帝宠臣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做孝廉,盖勋不怕得罪这三个有权势的人,敢冒生命危险而绝不这样做。12、翻译下列句子。①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10分)译文:。②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求育,至狐盘,为羌所破。(10分)译文:。③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10分)译文:。20 课文参考答案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3、夯实基础一、字音遗赵王书(wèi)拜为上将(wéi)为一击缶(wèi)刎颈之交(wěn)秦王不怿(yì)间至赵矣(jiàn)从者衣褐(yì)望风披靡(mǐ)臣语曰(yù)面面相觑(qù)前倨后恭(jù)毋庸置疑(wú)引车避匿(nì)臣等不肖(xiào)璧有瑕(xiá)肉袒(tǎn)列观(guàn)佯为(yáng)汤镬(huò)传舍(zhuànshè)渑池(miǎn)鼓瑟(sè)盆缶(fǒu)驽钝(núdùn)缪贤(miào)舍人(shè)郓城(yùn)砧板(zhēn)二.重点实词1、负①(依仗,凭借) ②(辜负,对不起)③(违背)④(使...承担)⑤(背着)2、引①(引见,延请)②(拉)③(牵,拉,引申为掉转)3、徒①(白白地)②(仅仅,只不过)4、幸①(幸而,幸好,侥幸)②(宠幸)③(侥幸)④(希望)5、以20 ①凭②用,拿③来,连词④用以,用来⑤因为6、因①于是,就,副词(或趁势)②趁机,介词③通过,介词④沿袭,动词⑤理由,原因⑥沿袭7、必①假如,倘若②一定三、词语注释1.授予官职2.闻名3.送4.交换5、逃跑5.应该6理亏7.给……看8.告诉9、后退10、全,都11、欢心12、婉言道歉13、城14、假装15、只16、穿着17、坚定明确地18、恪守盟约19、通“熟”仔细20、终于21、第二年22、诀别23、弹奏24、退却25、高兴26、语言27、扬言28、一起,共同29、捆绑30、免31、认为(或“把……当作”)32、违背33、坚决34、就35、一定36、希望37、攻下38、多39、完毕40、回头41、不才42、愚劣,无能43、位次44、不久45、向来,本来46、上47、献48、捧着49、招待,款待50、不要四.词类活用1、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安置住宿2、刃,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刀杀3、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可不当活用讲)4、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6、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7.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完整8.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碎(本身有“打破”之意,也可不当使动用法讲)9.负,动词使动用法,使……承担10归,动词使动用法,使……回去11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耻12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后13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羞耻14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15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16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逼迫(也可不当活用讲)五.通假字1、(“不”通“否”,)2、(“庭”通“廷”,朝廷)3、(“案”通“按”,察看)4、(“缪”通“穆”)5、(“孰”通“熟”,仔细)六﹑古今异义⑴授予官职⑵担心⑶向人敬酒或献礼⑷离开⑸指给……看⑹上前进献⑺古义:亲,指内亲,父母兄弟姐妹等;戚,外戚,母系或妻系的亲属。“亲戚”一般指内亲,有时也指外戚。今义: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不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⑻百姓20 4、整体领悟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第二部分(第3-----13段):写完璧归赵。第三部分(第14---16段):写渑池之会。第四部分(第17-----21段):写廉颇负荆请罪。【高效预习探究案】【理解·鉴赏】1.对蔺相如的描写主要用了明写、详写的方法,笔墨酣畅,具体入微。除了正面描写外,还用了侧面描写,对比描写等方法。对廉颇的描写采用了暗写、略写的方法,往往是寥寥几笔,性格全出。2、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本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体现出来,那就是直率坦白、勇于改错。【质疑·探究】1.作者写蔺相如主要从缪贤的评价“其人勇士,有智谋”为张本,详写了他一生经历的三件事。在“完璧归赵”中写他献策、入秦、智斗,最终将玉璧完好无损地送回到赵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在“渑池会”中,写他逼秦王击缶,戏秦臣献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在“将相和”中,写他避让廉颇,慷慨陈志,化敌为友。这三件事,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和不畏强暴,申明大义的品质。【高效练习拓展案】【自我评价】1.答案:D2.答案B3.翻译句子20  1、和氏璧,是天下人共同传颂的宝贝。2、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3、计策还没有定下来,寻求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4、只不过我想,强大秦国不敢对赵国发兵的原因,只是我们两人在。5、我们离开父母亲属而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啊。6、您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一个更厉害?7、廉颇,是赵国的好将领。8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急迫的大事放在先,把个人的仇恨放在后啊。【拓展训练】1、D (“柔”应是“安抚”的意思,这里有“忍让团结”之意)2、C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而。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却;第二个“而”,连词,表顺承。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第一个“若”,副词,至于;第二个“若”,连词,如果。3、D(②是说“直”在秦国,⑥是说“曲”在赵。排除这两项即可。)4、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5、(1)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秦而又去激怒秦呢? (2)现在假如大王因为一块玉璧的缘故而放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抛弃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20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我所以说,蔺相如能够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啊。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所表示的强硬态度,温和忍让地对待廉颇,那办法是越做越神妙的了。所以能够赵国,这实在是上天袒护保佑着它啊!〖作者简介〗  王世贞(公元1526一公元1590年),宇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演)州山人,明代太仑(今江苏省太仓市)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他是明代“后七子”的领袖,曾独主文坛二十余年,声势很大。他的文学主张是“文必西汉,诗必盛唐”,这在反对文风萎靡的台阁体的斗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一味复古,专事模拟,这又给当时文学创作带来不良影响。在他的晚年,对这个问题已有所领悟,再没有从前那样的偏激了,认为文章应以“怡淡自然为宗”。他学问渊博,著述丰富,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及《弇州山人四部续稿》等。8.C 9.B 10.D 11.C[参考译文]  盖勋字元固,是敦煌郡广至县人。起初他被推荐为孝廉,做汉阳郡长史。当时武威太守倚仗权势,放纵地做贪横之事,从事苏正和审查取得他的罪证。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想要杀苏正和来免去他的牵累。于是向盖勋询问此事。盖勋平素与苏正和有仇,有的人劝盖勋可以借这个机会报仇。盖勋说:“不行。商量事情杀害好人,不忠;乘人之危,不仁”。于是劝告梁鹄说:“20 拴着喂养鹰鸢想要它凶猛,它凶猛了却要煮了它,将要用它什么呢?”梁鹄听从了他的话。苏正和高兴能免去杀身之祸,到盖勋那里请求感谢。盖勋不见他,说:“我为梁使君谋划,不是为了苏正和。”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侵扰陇右,长官于是让盖勋另外屯兵阿阳来抗击敌人的先头部队。当时反叛的羌人包围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合兵救助夏育,到狐盘,被羌人打败。盖勋收聚剩下的一百多人,列成鱼丽军阵。羌人精锐骑兵夹攻他们很紧急,士兵很多战死。盖勋受了多处伤,坚定不动,于是指着木牌说:“一定把我的尸体陈列在这里。”句就种族羌人滇吾平素受盖勋厚待,于是用武器抵御羌人士兵说:“盖长史是贤人,你们杀他是对不起上天。”盖勋仰头斥骂说:“该死的反叛敌人,你们懂什么?赶快来杀我!”众人互相看着很惊慌。滇吾下马把马给盖勋,盖勋不肯上马,于是被敌人捉住。羌胡人敬服他义勇,不敢加害他,送他回汉阳,后来刺史杨雍就上奏章推荐盖勋兼任汉阳太守。当时人们饥饿,相互侵夺财物,盖勋调运粮食供给饥民,他先拿出自家粮食来带领大家这样做,救活了一千多人。  他任命为京兆尹。当时长安县令杨党,父亲是中常侍。杨党仗恃权势贪财放纵,盖勋审查得到他的赃物一千多万。贵戚全都为杨党求请免罪,盖勋不听从,全部把事情告知朝廷,连同杨党的父亲,皇帝下令追究审查,此事威震京师。当时小黄门高望做尚药监,被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高进做孝廉,盖勋不肯这样做。有的人说:“皇太子是太子,高望是太子喜爱的人,蹇硕是皇帝的宠臣,可是您违背他们,这是人们所说的“三怨聚在一起”了。”盖勋说:“选择贤才用来报效国家。不是贤才不推荐,我死了又后悔什么!”(《后汉书·盖勋传》)12、①盖勋说:“不行。商量事情杀害好人,不忠;乘人之危,不仁”。②当时反叛的羌人包围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合兵救助夏育,到狐盘,被羌人打败。③盖勋受了多处伤,坚定不动,于是指着木牌说:“一定把我的尸体陈列在这里。”20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