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过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臣等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4)缪贤舍人()(5)见臣列观()(6)相如虽驽()(7)臣语曰()(8)遗赵王书()(9)睨柱()(10)秦王不怿()(11)赦免()(12)倨傲()(13)汤镬()(14)佯为()(15)肉袒()(16)臣语曰()(17)衣褐()()(18)间至赵矣()(19)度道里()(20)相如虽驽()(21)渑池()(22)盆缶()(23)张目叱之()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前居后恭B.完壁归赵 亡赵走燕 艰明约束C.相视而嬉 不肖之人 刎颈之交D.萎靡不振 势不俱生 怒发冲冠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2)窃计欲亡走燕(偷盗) (3)均之二策(比较,权衡) (4)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歪曲)(6)王必无人(一定,实在) (7)相如奉璧奏秦王(奏请) (8)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9)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表转折)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感谢)(11)臣请就汤镬(就是) (12)不如因而厚遇之(优厚款待)(13)卒廷见相如(朝廷)(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诚实)(辜负)(15)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1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回去)(17)位在廉颇之右(右边)(18)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占)(19)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别)(2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希望)A. ⑴⑵⑷⑸⑹⒀⒄⒆ B.⑴⑶⑷⑹⑻⑿⒂⒅C. ⑴⑷⑸⑺⑾⒂⒃⒇ D.⑹⑻⑼⑽⑾⑿⒁⒃4.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可予不? B.拜送书于庭C.璧有瑕,请指示王 D.召有司案图E.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F.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5.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③廉颇宣言曰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相如素贱人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⑨于是相如前进缶⑩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A.①③④ B.④⑧⑩ C.⑤⑥⑧ D.③⑥⑨6.指出下列各题中与其他三句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句(1)()A.大王必欲急臣B.宁许以负秦曲C.臣请完璧归赵D.左右欲刃相如
(2)()A.舍相如广成传B.卒廷见相如C.间至赵矣D.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3)()A.且庸人尚羞之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毕礼而归之7.下列“于”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A.乃设九宾礼于廷B.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C.臣头今于璧俱碎于柱矣D.拜送书于庭8.熟悉课文句子,认真完成下列各题(1)指出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选项()A.求人可是报秦者,未得。译文:找一个可派去报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文: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而让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C.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译文:我却认为普通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大国呢?D.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E.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我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F.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严肃整顿大国的威信而表示恭敬啊!(2)找出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①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求人可是报秦者,未得 C.以勇气闻于诸侯 D.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②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B.大王来何操?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9.文学常识填空(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到时共约的历史,鲁迅先生誉之为“,”。(2)全书体例包括、、、、五部分,共篇。(3)作者,字,是朝伟大的家、家、家。二、能力提高训练1.对各句加点字意义判断正确的是( )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秦王因曰……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C.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D.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相如因持璧却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相如顾召赵御史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蔺相如固止之E.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F.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臣窃以为其人勇士G.大王亦幸赦臣而君幸于赵王H.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其旗靡3.选出下列题目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项(1)例句:“徒慕君之高义也”()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2)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A.春风不度玉门关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3)例句:“而君幸于赵王”()A.高雅得幸于胡亥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4)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A.阿母谢媒人B.乃令张良留谢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私见张良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4.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且秦强而赵弱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蒙故业,因遗策 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作《师说》以贻之5.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⑤以空言求璧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C.①②⑥/③/④⑦/⑤⑨ 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6.以下句子“所以”的意义、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三、背诵默写1.《醉花阴》上阙一语双关的句子是:,,。
2.《醉花阴》下片暗写菊花的句子是:,。3.《醉花阴》下阙直抒胸臆的句子是:,,。4.《醉花阴》中,既写出了时间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词人百无聊赖的愁的两句是:,。5.同是东篱赏菊,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却说:“,”。6.重阳节本是亲人团聚的日子,《醉花阴》中的李清照重阳节却过得很凄凉:,,。7.以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见情,以花拟人,生动的表达抒情主人公憔悴面容和愁苦神情的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词句是:,,。8.使用叠词渲染凄凉气氛的句子:,,。9.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则意近之。10.菊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1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直抒胸臆,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代之。12.,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13.今两虎共斗,。吾所以为此者,。14.表现廉颇忠于国事勇于改错的语言描写的句子有:,!15.舍人甘心追随蔺相如的句子是:,。16.表现蔺相如以国事为重的胸怀的两句是:,。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过关1、答案略2、D(A居—倨;B壁—璧,艰—坚C嬉—嘻)3、B(窃—私下;曲—理亏;奏—呈现;却—后退;谢—道歉;就—接受;廷—在朝廷上,名作状;诚—的确,确实;去—离开;右—上;特—只不过)4、C(A奉—捧;B庭—廷;D案—按;E孰—熟;F缪—穆)5、B(左右:侍从;指示:指给······看;宣言:扬言;约束:
遵守约定;贱人:卑贱之人;亲戚: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前进::走上前敬献)6、(1)D(D名作动;其余为形容词使动用法)(2)A(A名作动;其余为名作状)(3)D(D使动用法;其余为意动用法)7、B(B不译,其余解释为在)8、(1)AF(答案略)(2)①A(A和例句都是被动句;B定语后置;C为状语后置;D判断句)②A(A和例句都是判断句;B疑问句;C被动句;D宾语前置)9、纪传体黄帝汉武帝三千多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纪世家列传书表130司马迁子长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二、能力提高训练1、D(引:①延请②牵,拉;因:③于是,就④趁机)2、DF(D项中“固”皆为“坚决”;F项中“窃”皆为“私下”;A项中“负”分别为“依仗、凭借”“辜负”;B项中“因”分别为“于是就”“通过、经由”;C项中“顾”分别为“回头”“只不过”;E项中“孰”分别为“仔细”“谁”;G项中“幸”分别为“幸运”“宠幸”;H项中“加”分别为“对···用兵”“占···上风”;I项中“靡”分别为“退却”“倒下”)3、(1)A(A和例句都为“只不过”;B白白地;C类;D徒步)(2)B(B和例句都为“估计”;A度过;C风度;D比较)(3)A(A和例句都为“宠幸”;B希望;C幸运;D幸好、幸亏)(4)D(D和例句都为“道歉”;A拒绝;B辞别;C警告)(5)C(C和例句都为“个人的”;A私下;B偏爱;D私交)4、D(D“以”都表示目的,译为“用来”;A分别为“表转折,然而”和“表并列,又”;B分别为“的”和“这”;C分别为“趁机”和“沿袭”)5、B(①凭借;②⑤用;③④⑦⑧表目的,用来;⑥⑨因为)6、D(D用来····的方法;其余为···的原因)三、默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