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纸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一、导入课文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简介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官至太史令。司马迁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资料。名山大川壮其气,古迹佚事富其闻。后继父任职太史令,得以阅读国家所藏图书。其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奋完成所著史书。人称《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分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五种体例,共130篇,50多万字。本纪,用以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五侯和特殊人物事迹;列传,叙帝王以外重要人物事迹;书,用以记载各朝典章制度;表,用以统计年代、人物、大事等。《史记》是我国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史记》列传(70篇)之一,课文节选部分重点描写了蔺相如,也叙述了廉颇。文章运用多种文学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8
教案纸时代背景:战国后期,七雄纷争,秦国最强,楚国,赵国比秦弱而强于他国。当时秦主要力量用于对付楚国,所以对赵国虽不时欺压蚕食,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进攻赵国。蔺相如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利用了这种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外交斗争,不畏强秦而胜利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主权。三、知识梳理。1、通假字⑴可与不:不,通“否”。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2、一词多义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8
教案纸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3、古今异义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4、词类活用⑴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⑵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⑶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⑷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5、文言句式⑴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⑵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8
教案纸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⑶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四、课文结构全文共21自然段,按故事情节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简要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两人一贵一贱,地位悬殊,这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预设了伏笔。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完璧归赵。从事件进展分三层。第一层(第3-5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首先由缪贤的举荐可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才智出众的人才。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利害关系,决定“宁许以负秦曲”,并奉璧出使,更表现了他审时度势之智,敢挑重担之勇。第二层(第6-11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至秦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是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和廷叱秦王方面。相如献璧后,由秦王的无礼察觉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以赵王有礼于秦,秦王无礼于赵的比较指责秦王的无理无信,最后抓住“秦王恐其破璧”的心理,迫使秦王不敢用强,和氏璧得以保住,相如取得初步胜利。由于秦王恃强凌弱,贪婪狡诈,蔺相如看出秦城不可得,争取缓兵之计,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的条件,获得回旋的余地,暗地里则派人把璧送回赵国。随后,蔺相如在秦廷引用历史事实,揭露秦背信弃约的一贯手段,表明归璧于赵是迫不得已,最后坦然表示愿意一死。秦王无可奈何,“毕礼而归之”。至此,奉璧出使任务得以圆满完成。相如凭其智勇双全取得斗争的胜利。第三层(第12-13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取得的成就。从其个人讲,被提升为“上大夫”,从国家讲,看似秦赵不分胜负,“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但对相对弱势的赵国来说,不能不说是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8
教案纸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写渑池之会。每一自然段为一层,分三层。第一层计议赵王该不该赴会。渑池之会是赵国受秦国重创后,秦国提出的。赵处于战败国地位,非常被动。接着写赵国君臣商议对策,赞扬了廉颇老成持重、深谋远虑的精神。第二层写秦王在宴会上欲戏弄赵王,占赵国的上风,相如不让分毫,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写赵王为秦王鼓瑟,秦御史记载此事;再写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缻,然后召赵御史书此事。紧接着又写秦之群臣要赵以15座城池为秦王寿,相如亦要秦以咸阳为赵王寿。相如独斗群敌而不输分毫,其胆略、勇气、智慧、辩才充分展现出来。第三层写斗争结果。“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且由于赵国在边境也集结大军,秦王在会后也不敢妄动。可见廉、蔺团结一致,对于赵国的安全十分重要。为后文“徒以吾两人在也”埋下伏笔。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写将相和。突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计私仇的崇高品德。首先,以比较的方法表现廉、蔺对矛盾的不同态度:一个居功自傲,宣恶言,欲羞辱相如;一个不欲相争,采取一味退让的态度,以致到了连其舍人都觉羞辱的地步。这样写为很好地展示蔺相如的思想性格作了铺垫。接着写相如对舍人说明退让的原因,即“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由此足以衬托相如的深明大义。两虎相斗的比喻指出不团结的后果,突出了相如的可贵品质。负荆请罪一节,既是故事的圆满结局,也证明廉颇争位次不过是失去理智的一时之愤,能肉袒负荆、登门谢罪,最终仍不失为明事理、知大义的将军,其形象也光彩照人。“为刎颈之交”既是赞扬廉颇勇于改过,深明大义,也是歌颂相如的胸怀宽广,眼光远大。五、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六、写作技巧。8
教案纸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七、思考题1、有人说,第1自然段中”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去。你认为呢?为什么?答:不可删除。因为: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有人认为可删除的理由:①删去此句则和下文第2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2自然段第5句“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仔细读2—7自然段,回答3—4题。2、文中“相如奉璧使秦”的过程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答:文中写“相如奉璧使秦”,在献璧后作者集中描绘了蔺相如的三次有步骤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如同把蔺相如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能够让他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充分的表现。8
教案纸3、课文第7段至“拜相如为上大夫”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呢?答: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了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细读8—10自然段,回答第5题。4、本文中较详细地叙写了“渑池之会”的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本文中较详细地叙写了“渑池之会”的会前计议和会上“交锋”。这样,①详写会前计议,突出相如主行并从,廉颇送至境与诀,文武配合,表现了两人忠贞为国的计谋和胆略;②详写会上斗争,以秦王欲以势压人、倨傲无理、色厉内荏而不得不节节退让的表演,映衬了相如为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先礼后兵而步步进逼的智勇言行,形象地表现了蔺相如过人的机智勇敢性格,以及忠诚爱国的英雄精神。5、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答: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觉得很羞愧。体现在文中“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的语言描写上。6、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有何用意?答:其用意在于反衬蔺相如为国家大局着想而不计较个人恩怨的高尚品德。7、蔺相如是怎样处理他和廉颇的这一矛盾的?从中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答: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这一矛盾,主要采取了忍让和回避的方法,以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而使矛盾激化。从中显示出蔺相如目光远大而不计较个人恩怨的思想品德,有着常人很难具备的“忍”的性格特征。8
教案纸8、廉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答:廉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两人都懂得爱国,都能将爱国高于一切,即“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是个勇于改过、深明大义的率直武将形象,虽然他起被个人地位和名誉所蒙蔽,一旦明白过来,即能负荆请罪,表现了他的真诚率直性格。9、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由此看出廉颇知错能改,坦白直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