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知识;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按照顺序叙述本故事的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导入【自主学习】二、导学案“自我检测”部分。【合作探究】三、看表演,听故事,归纳故事情节开端:秦王求璧发展:决策入琴高潮:智斗秦王结局:完璧归赵四、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出使前(一)品读3——5段1、出使前,赵国情形如何?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赵国君臣难以抉择,蔺相如就是在举国求才、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出场的,这样安排为他后文智勇双全、忠心报国做下了铺垫。2、出使前,蔺相如是什么人?“缪贤舍人”。缪贤一语道破,“其人勇士,有智谋”,“臣尝有罪”这一段不得不叹服蔺相如胆识过人。3、蔺相如决策的根据是什么?达不到目的是又将采用什么办法呢?“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城不如,城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初显胆识出使中(二)阅读6——11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3、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蔺相如:勇敢机智、敢于献身4、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①义责秦王。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坚明约束。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道歉请罪。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不畏强暴5、秦王两次接见蔺相如有哪些不同?这对提现蔺相如的个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地点礼节第一次章台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第二次廷斋五日,设九宾礼秦王恃强凛弱,间接烘托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个人形象。出使后(三)、品析12—13段1、出使结果如何?“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五、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群臣素手无策、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拓展延伸】1、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对大臣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对大臣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 对大臣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