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筑基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臣等不肖( )(2)刎颈之交( )(3)广成传( )(4)缪贤舍人( )(5)见臣列观( )(6)相如虽驽( )(7)臣语曰( )(8)使人遗赵王书( )(9)睨柱( )(10)秦王不怿( )(11)臣请就汤镬( )(12)请奉盆缶秦王( )答案:(1)xiào (2)wěn (3)zhuàn (4)miào (5)guàn (6)nú (7)yù (8)wèi(9)nì (10)yì (11)huò (12)fǒu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王必无人()(2)相如奉璧奏秦王()(3)乃辞谢()(4)从径道亡()(5)间至赵矣()(6)臣请就汤镬()(7)左右皆靡()(8)为赵王寿()(9)秦王竟酒()(10)位在廉颇之右()(11)一介之使()(12)徒以口舌为劳()答案:(1)一定,实在 (2)进献 (3)道歉 (4)逃跑 (5)从小路 (6)挨近,受 (7)退却 (8)敬酒或献礼 (9)终、完毕 (10)上位 (11)个 (12)只、仅3.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1)可与不()(2)拜送书于庭()(3)召有司案图()(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答案:(1)“不”通“否” (2)“庭”通“廷” (3)“案”通“按” (4)“缪”通“穆” (5)“孰”通“熟”4.下列句中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A.闻于诸侯B.故燕王欲结于君C.而君幸于赵王D.使不辱于诸侯E.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F.归璧于赵提示:A项,在,介词。B项,和、与,介词。C项,被,介词。D项,被,介词。E项,对,介词。F项,到,介词。答案:CD6用心爱心专心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璧有瑕,请指示王C.传之美人,以戏弄臣D.不如因而厚遇之E.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F.于是相如前进缶提示:A项,现在泛指漂亮的女子;文中专指嫔妃。B项,现在用于上对下发表意见,是一个合成词;文中是一个词组,“指点给……看”。C项,古今同义,玩弄、愚弄。(有的版本解作“戏/弄臣”。戏,戏耍、把玩;弄臣,即“左右、近臣”。)D项,现在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文中是一个词组,因(之)而,趁这机会。而,用作状语的标志。E项,现在同“过去”;文中“从此以往”是“从这座城开始往(东)”。以,连词,同“而”。F项,现在是一个词,向前走;文中是一个词组,走上前进献。答案:C综合应用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完成6~8题。6.对下列句子的特点分析有误的几项是(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后置定语)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关联词语是“而……,而……”)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见欺于赵”是被动结构,“见、于”均表被动。)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关联词语是“亦……亦……”)E.曰:“不若也。”(这是一个省略句,完整的意思是“廉将军不若秦王也”)F.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者,在主语后表停顿;也,表判断)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几项是( )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翻译:想给秦国(和氏璧),又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了;想不给,就担心秦军攻来。B.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翻译:秦国从缪公以来(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C.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翻译:相如一向轻视别人,我为他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翻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E.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翻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F.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6用心爱心专心
翻译:你们的看待廉将军的态度哪里比得上秦王?8.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2)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3)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答案:6.提示:B项是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的复句,“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F项是一个因果说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之所以……,是因为……”。文言文中“……者,……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判断,主语和谓语均为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一是表因果,常见格式是“所以………者,以……也”。答案:BF7.提示:C项,贱人,不是动宾结构,而是偏正结构,当译为“(身份)卑贱的人”;“吾羞(之)”,“之”不是指蔺相如,而是指“位居廉颇之上”。F项对这个句子的结构要正确辨别,“廉将军孰与秦王”是动词“视”的宾语;“之”是用于主语“公”和谓语动词“视”之间的助词。答案:CF8.提示:本题旨在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参考答案:(1)这个“视”字说明相如虽然献上璧玉,却是密切注视秦王和秦群臣的一举一动,并且迅速断定“秦王无意偿赵城”,于是设计又取回璧玉,表明相如善于审时度势。(2)相如已“前”,走近秦王取回了璧玉,璧一到手之后,立即后退,拉开与秦王的距离,并且靠近柱子,于是就有了“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的有利位置,表现了相如的机智。(3)“睨”说明相如一边瞅柱,装作要砸璧的样子,一边用两眼的余光瞅秦王,机警地观察秦廷的变化。(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题。“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9.分析上面这段语言描写是怎样刻画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的?提示:本题旨在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进一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参考答案:这段语言描写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明“复取璧”的缘由,蔺相如先说明献璧的由来,赵国群臣因不相信秦国,故不愿献璧;而相如则出于对秦国的信任和秦赵之间的友好,坚持把璧送来,这样便突出献璧全在一个“诚”字。接着临时设辞,说明赵王送璧的隆重礼仪,突出赵国对秦国的礼敬。然而秦国又是什么态度呢?蔺相如迅速抓住秦国破绽进行反击:“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这一切都证明秦“无意偿赵城”。这便有力地说明了,赵献璧有理在先,秦得璧无理在后,因此“复取璧”是完全正当的行动。这段语言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的机变和善辩的才能,他总是能随时随地为自己找到正当的理由,又能迅速敏捷地发现对方的破绽,从而使自己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第二层意思表明与璧玉共存亡的决心,充分表现了他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楚人和氏得玉璞(pú)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氏为诳而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受刑人的脚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hō6用心爱心专心
ng,古代称侯王死叫“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雕琢、加工玉石)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10.解释加点的词语。(1)奉而献之厉王(2)厉王使玉人相之(3)王以和氏为诳而刖其左足(4)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5)子奚哭之悲也?(6)王闻之,使人问其故11.说明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遂名曰“和氏之璧”(2)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3)天下之刖者多矣(4)子奚哭之悲也?12.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0.(1)奉,两手捧着。(2)相(xiàng),仔细看、审察。(3)诳,欺骗。(4)题,命名、称为。(5)奚,何,为什么。(6)故,原因。11.(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2)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的”。(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4)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得”。12.提示:这是一道发散性思维题,虽然故事的本意在文中已经点明,但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参考答案:(1)“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这是说社会上有很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现象。(2)不要怕误会,只要我们始终抱有一颗忠诚的心,总有一天会被人理解,这也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3)璞与石外表上没有什么区别,一般的人分辨不出,只有能工巧匠,把它加工雕琢之后,才能现出它的本色,由此启发我们,观察事物不能只看现象,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语言运用13.请你向班上的同学推荐历史巨著《史记》,说明推荐理由。要求200字左右。提示:介绍一部著作,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应当介绍书名、作者、创作时间、主要内容、突出特征、在社会上或者文学史上的影响等。答案:略三、写作训练14.“廉蔺交欢”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成语“负荆请罪”、戏曲《将相和》都来自这里,它启示我们:万事“和为贵”。深入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很有益处。请谈谈你的感想,并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短文,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回顾·展望(2006全国卷Ⅱ,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6用心爱心专心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濮阳周氏匿: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阿:迎合。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②樊哙可斩也!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答案:15.提示:A项应为“藏匿、躲藏”。答案:A6用心爱心专心
16.提示:此题用排除法易解。①季布为项王打仗是履行职责,故不是“任性使气”,③讲的是客观历史事实。④是理智的分析,不是“任性使气”,下有“上默然惭”佐证。答案:D17.提示:“成命”二字不合原意,吕后仅“召诸将议之”,后“不复议击匈奴事”,可见会上并未作决定,也未下命令。答案:B18.提示:文言文的翻译是近几年出现的一道新题型,翻译时特别是关键字必须翻译准确。本题(1)中关键字是“窥”、“以一人”的“以”、“毁”、“去”等,(2)中关键字是“所以……者”“扬”等。参考答案:(1)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了。(2)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6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