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概述故事情节,熟读、翻译课文;2.指岀文屮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特点;3.指出文中倒装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4.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以及写作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2.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和氏璧的故事导入。和氏之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Z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Z以血。王闻Z,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FI:“和氏之璧。”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晶,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闿。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但他从此更加发愤著《史记》。2.了解《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52万字,儿乎耗尽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屮的一篇代表作。《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1.阅读传记类的作品,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从抓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入手,对作品整体把握。从抓文言基础知识与朗读入手,积累文言知识,形成文言语感。从抓各课最主要的表达技巧入手,对作品进行鉴赏。从抓人物的品质入手,对作品进行现代审视。三、整体把握(一)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要求能体现刺秦的过程,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请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结合学习日标、课后练习,将不能解决和有不同见解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在阅读程屮,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缪公(m£i)避匿(ni)缪贤(mido)汤镀(hud)虽弩(nu)(二)课堂探索:探究本文结构: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文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第一部分(1〜2):廉蔺简介第二部分(3〜13):完璧归赵。第三部分(14〜16):涌池相会。第四部分(17〜21):负荆请罪提问一:本文的结构有何妙处?结构精巧,详略得当。通过“完璧归赵”“滝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刻划了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品格。在三件事中,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提问二:本课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探究文意:方法指导:结合注释,基本疏通文意,对不懂之处,先查工具书或问同学,实在不能独立解决的,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解决。(三)概述故事。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①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屮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②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涌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収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一一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四、局部探究(一).阅读文章第一小部分,解决字词句的理解问题,思考以下问题:(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为二人矛盾伏笔。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乂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掌握字词】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②……者……也一一判断句式(二)阅读“完璧归赵”部分。阅读“完璧归赵”部分,注意实虚词的理解,思考下面问题: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归璧于赵后,相如乂怎样对秦王交代的?(1)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明确: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2)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秦王的“大喜”与“左右皆呼万岁”以及表现出的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表现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3)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明确:①设计智取。(璧有暇,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③誓死捍卫。(怒发上冲冠/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4)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璧;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璧从径道送回赵国。(5)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Z罪”,“臣请就汤镀”。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五、总结固趣㈠自主归结。1.归结应常握的基础知识: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完成对本课应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纳。3.思考本文是如何写人的?我们应如何评价廉颇与蔺相如的品格?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检查思考题完成情况。二、研读文本(一)阅读“渦池之会”部分,结合注释解决这一部分的字词句的理解问题,思考以下问题:1•“漏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2.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涌池之会”?3.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4.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对以看出来?5.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6.“沌池之会”的结果如何?(1)“滿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明确: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2)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涌池之会”?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3)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4)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明确:“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写进秦的史册,更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5)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Z针锋相对的?明确:相如以命相胁要求秦王击缶并记进赵史册。(6)“涌池之会”的结果如何?明确: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渕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进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二)阅读“将相交欢”部分,结合注释解决这一部分的字词句的理解问题,思考以下问题:1.廉蔺相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2.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3.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4.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5.“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1)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相如出身低微,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2)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3)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明确:“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4)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5)“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课后熟读课文并分析人物性格。第三课时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清)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指出:人徒以完璧归赵、淞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Z旨,非大胆识,不敢
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钟伯敬谓,二人皆古人臣风,斯足以知廉蔺者也。篇屮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屮,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屮者,理也。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当人服耳。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奇事偏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陶糜间,千古凛凛。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我们读书作文时,遇到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上节课大家已经知道了它们岀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本篇课文还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积累;上节课我们了解的是历史故事,本节课我们还要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品格,并进行现代审视。㈡提出目标。本节课我们学习本课,其共性目标是:1.积累语言知识,学习写技巧。2.了解人物品格,对作品进行现代审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拟一个个性目标:二、探索生趣㈠积累语言:1.学生交流整理的文言知识:2.在老师指导下归结强化:⑴通假字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俱”,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⑵一词多义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负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使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①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②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引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①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徒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以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來,连词)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⑶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⑤请指示王(指给……看)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⑦宣言口: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⑧布衣之交(平民)⑷词类活用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名词作动词: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名词作状语:
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①完璧归赵(使……完整)使动用法: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②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③毕礼而归之(使……回去)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意动用法: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①严大国Z威以修敬也(尊重)形容词作动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㈡课堂探索:1.探究主旨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通过抓文章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文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1.本文的主旨是:课文通过三件事完璧归赵、涌池会、负荆请罪,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智勇无畏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的爱国精神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2.本文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小,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3.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发?㈡探究技巧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探讨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有哪些,作者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对表现内容、表达主旨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何作用: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是什么?作者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对表现内容、表达主旨、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何作用?明确:在矛盾冲突屮刻划人物。在文屮作者主要通过两类矛盾来刻划人物。一是敌我矛盾,在“完璧归赵”和“測池之会”屮,赵国受到了秦国的威逼,表现了蔺相如在对敌斗争屮的足智多谋、英勇不屈、毫不妥协;一是内部矛盾,在“将相和”中,表现了蔺相如的隐忍退让、宽宏大度、心胸开阔和“先国家之急而后
私仇”的一面,表现了了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窄和勇于改过。1.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对你在写作屮有何借鉴作用㈢自由探究回顾本文学习冃标和课文内容,探究自己尚未掌握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究自己感兴趣而尚未解决的问题:1.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明确: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2.“漁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3.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乙&”。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Z下!”4.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要求学生解释这一句: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在原句句尾省略了一个“威”字。“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如的启发提问,自然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我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把国家的急切之事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之事放在后头呀!)由此可见,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5.学习本课有怎样的收获?学生自由发言。三、总结固趣㈠自主归结。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5.归结学习的作用: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
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Z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㈡自主反思1.反思学习效果⑴本课哪些学习冃标己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2.反思学习态度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3.反思学习方法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來的学习中?㈡学习体验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㈢老师总结。四、布置作业预习《苏武传》,结合注释,基本读懂课文,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