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 13.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学生寒假必做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加入VIP免费下载

【精品】高中语文 13.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学生寒假必做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ID:1100211

大小:51.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13 廉颇蔺相如列传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填空。(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计____篇,分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种体裁。《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鲁迅称之为______________。(2)司马迁是____时期的____家、____家。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巨著____,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答案:(1)纪传体通史 130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8书 10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西汉 史学 文学 《史记》2.蔺相如斗强秦,不仅有勇,而且有智。他料定秦王“无意偿赵王城”的理由是:(1)______;(2)______;(3)______。(摘录课文中的文字回答。)答案:(1)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2)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含义。A.臣愿奉璧往使       ____通____,解释:________;B.拜送书于庭        ____通____,解释:________;C.召有司案图        ____通____,解释:________;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____通____,解释:________。答案:A.奉 捧 捧着 B.庭 廷 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C.案 按 审察,察看 D.孰熟 仔细4.翻译下列语句。(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4)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答案:(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2)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3)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4)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这篇文章开头第一、二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解析:从后文矛盾的由来考虑。参考答案: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完整。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的活动,既详写相如,又兼顾廉颇。5用心爱心专心 C.指出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的外在原因。D.交代秦国不敢马上报复赵国的原因。解析:题干中的话与开头并没有呼应。答案:A3.文中写蔺相如与舍人的矛盾冲突,其作用是(  )A.借舍人之口写廉颇与蔺相如“争列”。  B.借舍人之口表现舍人的愚昧无知。C.借舍人之口反衬蔺相如胸怀的宽大。D.借舍人之口衬托蔺相如的智勇双全。解析:注意突出人物形象常用的几种方法。其中反衬一法也是常用的。答案:C4.“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奉璧”于秦王,见“秦王无意偿赵城”,设计夺回玉璧。B.蔺相如复得璧之后,“怒发上冲冠”,数落秦王失信,并誓死与玉璧共存亡。C.蔺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设计完璧归赵。D.蔺相如私下完璧归赵,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请就汤镬”。解析:“请就汤镬”是为了表现他为完成使命置身度外的精神,同时私下完璧归赵并没有激怒秦王。答案:D5.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解析:“所以”在文言句式中常见的有两种用法,一为表原因,一为表凭借。①③④为表原因,②⑤⑥表凭借。答案:D6.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③而相如叱之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第①②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第③句中的“而”意为“可是”,第④句中的“而”表顺承。答案:B7.给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拜送书于庭 ⑤何功之有哉 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此人力士 ⑧谁可使者 ⑨为夫婿所薄 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判断句:________(2)被动句:________(3)宾语前置:________(4)谓语前置:________(5)状语后置:________答案:(1)①⑦ (2)②⑥⑨ (3)③⑤ (4)⑧ (5)④⑩5用心爱心专心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廉君宣恶言           ②肃宣权旨B.①臣等不肖,请辞去②近者奉辞伐罪C.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②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也D.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②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解析:C项中“驽”,劣马,比喻才能低下。A项中“宣”,①扬言;②传达。B项中“辞”,①辞别;②言辞,这里指皇帝的意旨。D项中“顾”,①只是,只不过;②回头。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每朝时  B.大王必欲急臣C.而相如廷叱之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例句为意动用法;A项为名词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项为名词作状语。答案:D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A.且相如素贱人(        )B.不欲与廉颇争列(        )C.臣等不肖,请辞去(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答案:A.地位低贱的人 B.争地位 C.没有才能 D.比……怎么样4.翻译下面的句子。(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答案:(1)我们之所以离开我们的亲属来侍奉您,只是为了仰慕您的高尚的品德。(2)是为了把国家的大事放在前头,把自己的私怨放在后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5用心爱心专心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不如因善遇之B.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慰劳其军中用事者D.尽破之以归秦         劳师以袭远,未所闻也解析: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A项前一个“因”是介词,作“通过”讲;后一个“因”是副词,作“趁机”讲。C项前一个“者”是助词,起提顿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者”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一个“以”也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答案:B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解析:①句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句说明商鞅言而有信。答案:C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5用心爱心专心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处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解析:B项,“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刑公子虔,黥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借以恐吓他人。“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举。答案:B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2)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答案:(1)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2)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并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深层探究9.课文最后是“将相和”。不论最后赵国的结局是什么,但我们看到他俩和好,还是会由衷高兴的。历史上或现实中,你还能举出一些由不睦而和好的例子吗?并说说“和睦相处”的好处。解析:这种例子其实是很多的,“将相和”的好处也是很多,历史和现实中均不乏例子。答案:略高考链接10.(006高考浙江卷,22)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解析:这道题答题要点是:①用某一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做本体;②用生活中某一事物做喻体;③阐发某种生活道理。可以引发人们联想的标点符号很多,如:句号、感叹号、省略号、问号等。参考答案:感叹号像一支催人奋进的鼓槌,等待我们去擂响时代最强音。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5用心爱心专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