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精选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精选

ID:1100246

大小:241.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4-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掌握使动用法的类型能力目标1.学习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的写作手法2.学习用言行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廉颇的大度,以及他们两人顾全大局的精神[知作者]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至京师长安学习经书。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知背景]战国(前475-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谋楚国,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知常识]1.《史记》-18-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古代史书的体例古代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1)编年体:以时间为纬,以事件为经,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最早的作品有《春秋》《左传》。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以时间为纲,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强。(2)纪传体:以人物的生平、经历为线索,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来记述历史人物,反映历史进程的史书体例。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先河。(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史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的史书体例。南宋学者袁枢依据《资治通鉴》编写了《通鉴纪事本末》,首开纪事本末体的先河。纪事本末体史书在史料上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它把某一专题的有关材料罗列在一块,首尾明晰,脉络清楚,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国语》和《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的代表。秦汉以后,由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国别体这一史书编写体例就不再为人们所使用了。(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18- 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主旨《廉颇蔺相如列传》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一文一武的历史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展现了秦赵矛盾和廉蔺冲突。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出生入死、机智勇敢、宽容大度的性格和廉颇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的品质。一、阅读课文1~1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可予不         “不”通“否”,表疑问(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拜:授予官职 以:凭借闻:闻名,出名于:在(2)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8- 遗:读wèi,送给以:用易:交换(2)徒见欺徒:白白地见:被,表示被动(4)即患秦兵之来即:则,就患:担心,忧虑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求人可使报秦者报:答复,回复(6)窃计欲亡走燕窃:谦词,私自、私下(7)而君幸于①赵王,故燕王欲结于②君  幸:宠幸①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②于:同,与,跟(8)今君乃亡赵走燕乃:却亡:逃跑走:投奔(9)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10)则幸得脱矣幸:侥幸(11)大王亦幸赦臣幸:幸而(1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以为:认为(13)秦强而赵弱而:表并列,不译(1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权衡、比较之:指示代词,这曲:理亏(15)臣愿奉璧往使奉:双手捧着(16)相如奉璧奏秦王奏:呈献,进献(1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示:给……看(18)相如因持璧却立因:趁机却:退,这里指后退几步(19)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负:凭借,倚仗(20)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布衣:平民(2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整饰(22)礼节甚倨倨:傲慢(2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辞谢:婉言道歉固:坚决(2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只,不过(25)臣乃敢上璧乃:才(26)决负约不偿城决:必定负:违背-18- (2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负:辜负,对不起(28)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当:应当就:动词,接近。这里是受、接受的意思(2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唯:用于句前,表希望的语气(30)引赵使者蔺相如引:延请(3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牵、拉(32)不如因而厚遇之因:由此、趁此遇:招待、款待(33)卒廷见相如卒:终于(34)相如既归既:已经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传以示美人①及左右②①古义:妃嫔。今义:美女。②古义:侍从。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2)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指出来,给……看。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遵守约定。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从这个时候起。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词。(1)舍相如广成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2)乃使其从者衣褐名词作动词,穿(3)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上前(4)怀其璧名词作动词,怀揣着(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6)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18- (7)怒发上冲冠名词作状语,向上(8)秦王恐其破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可译为“撞破”(9)宁许以负秦曲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10)毕礼而归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成,使……回去(11)而绝秦赵之欢形容词作名词,友好关系(12)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13)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可译为“逼迫”(14)完璧归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1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容词作动词,尊重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2)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使……为王”。(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既来之,则安之”中的“安”,意思是“使……安”。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和氏璧,是天下所共同传扬的宝贝。(3)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而您被赵王宠幸。(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见……于”表被动)译文:我实在是恐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王。(5)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被欺骗。(6)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到诸侯国出使而不被羞辱。(7)拜送书于庭(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于庭拜送书”)译文: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8)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故燕王欲于君结”)-18- 译文:所以燕王想和您结交。(9)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译文:现在我的头与璧在柱子上一起碰碎了。(10)乃设九宾礼于廷(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乃于廷设九宾礼”)译文:于是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节。(11)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译文:我曾经跟从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相会。(12)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以”,为“以何”)译文:您是凭什么了解燕王的?(13)何以知之(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以”,为“以何”)译文: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14)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者”为标志,现代汉语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之人”)译文: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并来答复秦国的人。(15)今君乃亡赵走燕(省略句,“亡”“走”后分别省略“于”)译文:现在您竟然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16)欲以击柱(省略句,“以”后省略“之”)译文:准备拿璧往柱子上撞去。[步骤二] 文意理解6.下列各句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智慧和胆识的一项是(  )①臣愿奉璧往使②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③拜相如为上大夫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⑤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⑥璧有瑕,请指示王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解析:选D ②属于间接表现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③是对相如的任命;⑤其对象为秦王。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廉颇战功卓著、地位显赫和蔺相如地位卑微、不为人知,二者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的矛盾埋下了伏笔。B.缪贤的话,表现了蔺相如不仅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品质,还具有分析复杂形势的政治敏锐性,也为下文蔺相如勇敢、机智的表现做铺垫,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18- C.蔺相如对比了赵王送璧时的隆重仪式和秦王受璧时傲慢的神态、轻率的动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行为,并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表示了不受欺诈的决心。蔺相如表现得有理、有节,既不失使者的身份,又擒纵自如,轻重得当。D.蔺相如在秦廷上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解析:选C “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行为”错,秦王的做法,只能证明秦王有欺诈的迹象。二、阅读第14~1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下(2)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诀: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3)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度:读duó,估计(4)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以:表目的的连词,来绝:断绝(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善:擅长(6)左右皆靡靡:退却(7)于是秦王不怿怿:高兴,喜悦(8)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顾:回头(9)秦王竟酒竟:完毕,结束(10)终不能加胜于赵加:施加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词。(1)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名词作动词,向人敬酒或献礼(3)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奏(4)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杀(5)以绝秦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绝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18- 遂与秦王会渑池(省略句,“会”后省略“于”)译文:于是和秦王在渑池相会。[步骤二] 文意理解5.下列各句属于表现蔺相如勇敢和不畏强权的一项是(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③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④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⑤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⑥相如张目叱之A.②③⑤B.①③⑥C.③④⑥D.②③④解析:选C ①是蔺相如和廉颇劝赵王的话;②说明廉颇谨慎持重,有长远的眼光;⑤说明赵国在宴会上的胜利。6.下列对“渑池之会”故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开始叙述“秦伐赵,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表明了秦强赵弱、形势严峻,目的是借以反衬蔺相如的非凡才能。廉颇深谋远虑的一席话则表明忠心,为后文化解二人矛盾打下伏笔。B.作者对“渑池之会”会场的描述采用了三组对比:秦与赵双方的对比、蔺相如与赵君的对比、蔺相如与秦君臣的对比,这些对比意在表现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双全、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品质。C.廉颇与赵王诀别,语言虽少,意义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也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蔺相如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D.“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暗写廉颇,赵国在会上取得的成果,跟他的功劳也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他后来“宣言”的一个原因——赵王叙功而不及他。解析:选B “秦与赵双方的对比”意在说明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王呆若木鸡,不知所措,说明斗争的形势严峻。三、阅读第17~2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既:已经,……以后    以:因为右: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18- 徒:只、不过以:凭借(3)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本来(4)不欲与廉颇争列列:位次(5)相如引车避匿引:掉转(6)恐惧殊甚殊:很,极甚:过分(7)且庸人尚羞之庸人:普通人(8)臣等不肖,请辞去不肖:不才(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10)相如虽驽驽:愚劣,无能(11)顾吾念之顾:只是,不过(1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负:背着因:通过,经由(1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类活用词。(1)且庸人尚羞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我们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啊。(3)我为赵将(判断句,“为”表判断)译文:我是赵国大将。-18- (4)相如闻,不肯与会(省略句,“与”后省略“之”)译文:相如听到后,不肯与廉颇会面。(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句末省略“威”)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步骤二] 文意理解5.下列各句属于表现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的一项是(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②相如闻,不肯与会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⑤相如引车避匿⑥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A.②④⑤B.①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解析:选A ①说蔺相如再次被提拔;③侧面说明蔺相如的高尚品质;⑥表现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错的优点。6.下列对“负荆请罪”故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起初“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说明居功自傲只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表现了他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精神。B.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偏狭,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并且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C.蔺相如采用比较法来向门客说明道理。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由此可见,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D.作者之所以对蔺相如详写,而对廉颇略写,就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国、智勇双全、出色的外交家,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解析:选D “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不当。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秦国是借易璧之机以“窥赵”,蔺相如面斥秦王,据理力争,挫败了秦国从外交上“加胜于赵”的图谋;王世贞在其《相如完璧归赵》中则认为“是时(秦)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所以,相如能完璧归赵实属天意,而不能算蔺相如之功。你认为谁的结论更合乎情理呢?-18-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观点1)判断谁的结论更合乎情理,关键是要了解当时的背景。赵国在当时的列国中,力量上算是较强大的,文有平原君、蔺相如,武有廉颇、李牧等人。在秦“近攻”韩魏时,强赵尚属“远交”之类。秦王考虑的重点是“秦赵之欢”,而不是璧。璧在这一事件中虽是双方交锋的焦点,却不是双方真正在意之物。(观点2)我觉得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者太不讲信用。人家秦王已经“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于廷”,蔺相如就没有道理不给秦国和氏璧,让人怀璧归赵是不光明正大的行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赵国能得以免祸,不过是一时的侥幸。(观点3)我认为既是赵国的胜利,也是蔺相如的胜利。王维有诗云:“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所以,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实际就是时势造英雄,赵国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形势下得到了一个合适的人才,进行了一场合适的外交,取得了一场漂亮的外交胜利。这是赵国的胜利,也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的胜利。叙事曲折抑扬,选材精当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18-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账,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关系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3.选材精当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加之细节描写,就使得人物形象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素材主题双赢的智慧[课内·提炼]在攻城野伐、战功赫赫的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仅凭三寸不烂之舌立功的文相蔺相如怎能职位比他高?于是他出言不逊,处处与之作对。而相如不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让廉颇汗颜,便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于是,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千百年来,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廉颇的知错必改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二人的和谐共处,保证了国家的稳固,为国家长治久安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双赢的智慧。[课外·延伸]1.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2.吴清友:诚品书店的另类追求-18- 台东人的心灵,从诚品书店进驻的那一刹那,开始变得富足起来。几年来,台东市区博爱路上的诚品书店,成了全台东最具人气的地方,总是挤满了年轻人。书店本身是不赚钱的,吴清友作为创始人,却深感满足。“生命到底是什么!事业又是什么?”为了寻找答案,吴清友开始读书。“我只是试图寻找一个下半生生命可以依托的方向,希望能够寻找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希望做的是什么。”在他看来,一个事业假使不能为人类、为社会创造利益,即便得到利润,也是不道德的。出于此,吴清友创立了台湾诚品书店。因为互联网的冲击,毫无功利地做书店是不赚钱的。但吴清友却坚持了15年,这在当今社会,可谓奇迹。不仅如此,诚品书店在台湾开设了40家店,一年人流量达到1.2亿人次,全年举办了4500场不同话题的讲座、活动。台北101旁的信义诚品,有四万平方米的空间,除了书店本身的一万平方米之外,全都租给其他品牌商家。由于诚品是人潮的代名词,时尚精品、高端餐厅,全都乐于与诚品做伴。这无疑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用核心价值拉动商业成长。3.名言警句(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经》(2)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3)民齐者强。——荀况(4)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5)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6)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7)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运用·点拨]天空包容了游荡的云,在云朵的映衬下更加明亮;大海包容了激荡的浪花,在浪花的跳跃中更加迷人。云朵、浪花在天空与大海中相互辉映,光彩熠熠。这,便是双赢的智慧。这是大自然的双赢。如果说双赢的策划是智慧,那么双赢本身是大智的体现。双赢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的思维、一种竞争意识的颠覆、一种与人为善的宽容。双赢体现的创新思路所带来的,远大于其本身的价值,它可以拓展为多赢,活跃、振兴市场的手段,乃至人类生存发展的新模式。(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诚:实在,确实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报:报告,回报C.相如因持璧却立  却:后退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前往  奉:双手捧着-18- 解析:选B “报”意为“答复,回复”。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于是”相同。B.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于是”不同。C.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于是”不同。D.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于是”相同。解析:选A 两个“所以”都是“……的原因”之意,两个“于是”都表承接。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B.臣窃以为其人勇士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D.璧有瑕,请指示王解析:选B B项,古今意义相同,均为“认为”。A项,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C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项,古义:指出来,给……看。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A.我见相如,必辱之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解析:选C C项,与例句同,都为意动用法。A项,使动用法;B项,名词作状语;D项,名词作动词。5.下列句式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何以知燕王 ④而君幸于赵王 ⑤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会于西河外渑池 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①⑤⑧/②④/③/⑥⑦B.①⑤⑥/②③/④⑥/⑦⑧C.①/②④⑤⑥/③⑧/⑦D.①⑤/②④⑥/③/⑦/⑧-18- 解析:选D ①⑤为判断句,②④⑥为被动句,③为宾语前置句,⑦为状语后置句,⑧为定语后置句。二、阅读鉴赏(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诈赵而胁其璧       胁:勒索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绐:欺骗C.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僇:通“戮”,杀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柔:使……怀柔解析:选D “柔”应为“柔韧”,这里作状语,译为“用柔韧的办法”。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B.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C.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D.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解析:选D 两处“也”后应断开,“劲渑池”与“柔廉颇”句式一致,中间应断开,“则”前应断开。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C.作者认为蔺相如派手下的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在秦国。-18-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用柔韧使廉颇惭悟,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解析:选B 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5分)译文: (2)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5分)译文:  答案:(1)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得到和氏璧,这是实情,而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2)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参考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得到和氏璧,这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三、语言运用(16分)10.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6分)-18-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2)人学的史学观:  。答案:(1)冰冷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 逻辑(2)慈悲 戏剧性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11.学校将邀请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将相和》选段。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京剧不太熟悉,但对“将相和”的情节却不陌生,因为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你根据以上内容,为本次活动写一句广告语。要求:①内容明确,特点突出;②语言通顺,有感召力;③不超过24字。(6分)答:  答案:为国家,廉蔺尽弃前嫌;看京剧,弘扬民族文化。12.将下列语段换成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4分)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的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的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答:  答案: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他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他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18-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