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优秀品德。2.梳理特殊句式特点,鉴赏写作方法,学习表达技巧。【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优秀品德。2.鉴赏写作方法,学习表达技巧。【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①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②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③宜:宜可使(应该) ④曲:曲在赵(理亏) ⑤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⑥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⑦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⑧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⑨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⑩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⑾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⑿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⒀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⒁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⒂靡:左右皆靡(退却) ⒃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⒄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⒅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⒆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⒇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2.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问题探究】1.分析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1)蔺相如的性格特征(2)廉颇的性格
(3)秦昭王的性格2.本文无论写人记事或对话描写,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整篇文章笔酣墨饱,气势十足。3.本文在材料的取舍剪裁上是怎样处理的?4.试概括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课时测评】1.指出下列特殊句式:⑴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⑵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①何以知之。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拜送书于廷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1)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明约束:坚守信约。B.臣请就汤镬就:于是C.不如因而厚遇之遇:招待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唯:表希望的语气。(2)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不如因而厚遇之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3).下面选项最能体现蔺相如思想性格的一项是()A.足智多谋,勇敢坚强。B.足智多谋,有儒将风度。C.勇敢坚强,有大将风度。D.善于言辞,足智多谋。【延伸阅读】《史记》名言节选①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本纪》)②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本纪》)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滑稽列传》)④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张仪列传》)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传》)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太史公自序》)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⑧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项羽本纪》)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高祖本纪》)⑩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留侯世家》)⑾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李将军列传》)⑿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淮阴侯列传》)⒀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历代名人对司马迁多有赞语【汉代】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唐代】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宋元】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明清】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金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音。他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探讨独树一帜。“《水浒传》方法即从《史记》出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是一篇列传。”清人张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记》。”可见《史记》对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广泛影响。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现代】鲁迅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第三课时【问题探究】1.(1)蔺相如的性格特征①有智谋。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B.从决定要奉璧西入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C.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和氏璧,并拖延时间,安排将和氏璧送回赵国。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机智胁秦王击缶,又以秦献咸阳作为给赵王的献礼。②勇敢,机智。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璧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B.在秦廷上,相如持璧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璧同归于尽。C.和氏璧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③爱国,忠心。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2)廉颇的性格①鲁莽善妒,心胸狭窄。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己,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到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②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军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③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神。(3)秦昭王的性格①贪婪狡诈,性喜侵略。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邑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②重利忘义,手段圆滑,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2.(1)“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2)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3)“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4)此处写蔺相如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两种对照让人叫绝。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不得不节节后退,从“怒,不许”到“不肯击缶”,最后不得已“不怿,为一击缶”,在步步进逼、层层激进中,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再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以鲜明的表现。另一方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侍从的迟疑软弱和退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如一“张目叱之”,就扫尽了秦王及其左右的威风。3.作者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为材料取舍的标准。他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件进行集中叙述,就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作者又非常重视详略主次的安排,集中写蔺相如,其间穿插对廉颇的描述。对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不惜花费笔墨详细描写,对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则惜墨如金,一笔带过。4.(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课堂测评】1.⑴判断句⑵被动句 ⑶倒装句①宾语前置 ②定语后置 ③介宾短语后置2.(1)B (2)C (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