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1~4题。淳于髡者,齐之赘婿①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②,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③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鞠,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史记·滑稽列传》)【注】 ①赘婿:战国、秦、汉时,家贫卖子与人为奴,三年不能赎还。主家以女子匹配之,称为赘婿。在当时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人。②隐:隐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③穰穰:丰盛、众多的样子。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滑稽:能言善辩,言辞流利B.先生少之乎少:意动用法,以……为少C.见道傍有禳田者田:收割庄稼D.不过一斗径醉矣径:直,就解析:选C。田:田神。2.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A.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B.于是入朝见威王C.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D.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解析:选A。恢恢:广大无也的样子。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各级官员政事荒废混乱,诸侯都来侵略。B.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诸侯十分震惊,都割地求和归附齐国。C.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淳于髡仰天大笑,把帽子上的缎带都震断了。
D.言不可极,极之而衰——就是说什么都不可过度,过度了就会衰败。答案:B4.下列全都体现淳于髡“滑稽多辩”的一组是( )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②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③楚闻之,夜引兵而去④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A二、语言运用5.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字)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洼地效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6.(2011年高考辽宁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考虑内在主旨与句间逻辑关系以及题目中对修辞手法的要求。本题例句以“人生”为话题,写了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主题。答案:学习如一段旅程,应该多一些欣赏的愉悦,少一些疲惫的抱怨。学习如一场比赛,应该多一些坚持的韧性,少一些放弃的冲动。学习如一次恋爱,应该多一些真诚的投入,少一些虚假的敷衍。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恢恢,岂不大哉 恢恢:灰暗的样子B.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赍:携带C.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喂D.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眙:直视,瞪着眼解析:选A。恢恢:广大无边的样子。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选C。若:①代词,你;②副词,如果。为:③介词,替;④动词,做。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先生少之乎A.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B.使群臣丧之C.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D.优孟前为寿
解析:选A。A项和例句相同,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项是动词的为动用法;C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B.若无远有所之C.宗室置酒,髡尝在侧D.三年不蜚又不鸣解析:选A。B项中“无”同“毋”;C项中“尝”同“常”;D项中“蜚”同“飞”。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齐威王横行B.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C.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D.此知可以言时矣解析:选D。A项中“横行”的意思是“率意而行”,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B项中“国中”的意思是“都城里边”,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国家里边”。C项中“左右”的意思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而在现代汉语中,“左右”的意思是:①方位名词,左和右两方面;②表示概数。D项中“可以”是“能够”的意思,跟现代汉语完全一致。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6~8题。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给……吃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属:嘱咐解析:选A。辩:口才好。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B.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解析:选C。“商定三日之后为相”错。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马患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2)立即(就)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和帽子,模仿孙叔敖的言行举止。(二)(2010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原 弊[宋]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B.场功甫毕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解析:选A。鄙:鄙陋,浅陋。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D.③④⑤解析:选C。解答此题,首先要审准题干,明确题目是从“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角度考查的;其次要认真阅读所供语句,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③句写生长在这太平无事的年代,丰衣足食,这形势让人必然骄傲和懒惰,与不重视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恶果无关;④句写一旦遇到灾年,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去量百姓的身高并验看他们的健壮程度,招其中的高大健壮的人做禁兵,与不重视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恶果无关;⑥句批评朝廷制定的政策错误,也不能表明不重视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恶果。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解析:选C。雇请他人来背军粮的原因不是因为士卒老迈,而是因为士卒骄惰。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使用的人,也不再计算他们的支出和收入。(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食物。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国家政策制定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不敢轻视,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到有人谈论农业生产的事情,就一起讥笑他,说:浅陋无知啊。只知道急切地征集、挪用赋税,却不明白致力于农业是基础,这是没有探究清楚处理政务的根本是什么。只知道致力于农业生产却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百姓,这是没有完全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古代人治理天下,统治者和生产者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百姓勤勤恳恳地生产,统治者节约各项费用。农民不保留自己的体力,国家不过度地浪费。统治者爱护他的百姓,百姓向统治者交纳赋税,他们彼此都不困顿。一个人的力量,督促他就一定要尽其职守;一天的用度要有节制,一定要量入为出。一年的耕种所得,供给国家与百姓的食物都来自这里,常常有所节余。所以三年就能节约出一年的粮食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使用的人,也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一年的粮食,仅仅能够缴纳国家的赋税,百姓的粮食仅够吃几个月。更严重的是,刚刚收割完庄稼(缴纳了国家的赋税),百姓就只能以糠麸和秕稗为食,有的人只能靠采集橡树的果实、储藏菜根来度过冬天和春天。如果不幸遇到水灾或旱灾,那么饿死的人就互相压着,这种情况真是可悲可叹啊!国家停止战争已经三十三年了,士兵曾经亲身作战的人到今天已经全部老死了,后来的士兵都没有听过金鼓,没有看见过战阵。生长在这太平无事的年代,丰衣足食,这形势必然让人骄傲和懒惰。现在的卫兵晚上入宫值班,不自己拿被子却让人帮着拿;供给皇宫禁兵的粮食,不自己背却雇人背。他们如此骄横,难道能够冒着艰难困苦去作战吗?如果士兵能够吃苦耐劳地战斗,即使损害农民的利益,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些士兵却只有“兵”的虚名,但实际上是骄横懒惰毫无用处的人。
古代凡是身材高大壮实的百姓,都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只在农闲时教给他们作战的方法。今天却与古代大不相同,一旦遇到灾年,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去量百姓的身高并验看他们的健壮程度,招其中的高大健壮者做禁兵;招那些身高不够并且身体不够健壮的人做厢兵。官吏招募的人多就有赏,百姓处于穷困中的就争着投身行伍当兵。所以一到荒年,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就只有老人和身体衰弱的人了。但那些官吏还说:不将健壮的人招为士兵,就怕他们变成强盗。哎!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食物。古代让高大健壮者去耕种,让年老体弱的游乐;今天让高大健壮者游乐,却让年老体弱的留下来耕种。为什么会如此相反呢!这样,百姓尽心尽力从事农业生产,有时仍不免吃猪狗所吃的东西,而一旦去做和尚、当士兵,就终身安逸、生活富足,那么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只能一天天减少了。因此说有诱惑百姓的弊政,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呀。三、语言表达13.(原创)近一个时期以来,公共舆论中出现了耐人寻味的“被”字句,如“被富裕”“被民意”“被增长”“被就业”“被小康”“被退休”“被和谐”等等,有人惊呼中国已经进入“被生活”的时代。你如何看待这种语言现象?请简要说明理由,100字以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言为心声。这些加了“被”字前缀的公共舆论词汇一旦出现,往往能引起相当程度的社会共鸣,或强或弱地反映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情绪。而我们一些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闪光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一再被公众加上一个“被”字,表达的是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不认同,传递的是公众对有关部门“强加于人”的不认可,宣泄的是公众的不满甚至反感。读懂“被”现象,重要的是主政者应淡化人均概念,树立人人概念,确保人人享有平等、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14.(2010年高考浙江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阵营而言,所谓“新”,代表着晚近的先进的事物,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旧”则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应该抛弃和埋葬的。可是在旧文学阵营的眼中,所谓“新”,只是新潮的、还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昙花一现,其中有太多需要去掉的夸饰和虚伪,而“旧”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是过去的精华所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段文字的鲜明特点是前后比较。即新文学阵营与旧文学阵营对“新”和“旧”意思的比较。所以答案就是确立它们之间的不同。概括主要内容其实就是考查压缩语段,把一段话压缩成一句话的答题思路是:“陈述对象(主语)+陈述内容(谓语)”,即“什么人(或事物)+怎么样了”。本段话的陈述对象是“新文学阵营和旧文学阵营”,陈述内容是对“新”与“旧”的不同解释。答案:五四时期,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理解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