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战国时代,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客著名,并称“四公子”。。司马迁对魏国的信陵君极为赞赏,所以在文章中洋溢着对信陵君由衷的敬慕之情。
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史记》
①积累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③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②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1.正音、断句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本文主要写了几件事。这篇文章着重叙写了信陵君交结侯嬴和窃符救赵两件事。
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1.组内交流预习中的问题。(疑难问题由组长执笔记录)2.质疑,班级集体解决。3.在此基础上疏通全文。4.课堂反馈。
课堂检测
翻译句子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2.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3.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4.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品读与探讨
1.本文主要塑造了信陵君这一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一形象,并概括说明具体事件。文本研读: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虚左自迎侯生;数请朱亥;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窃符解赵被围困之急;帮助如姬报父仇仁:下士:急人之困
2.文章是怎样来刻画人物性格的?①虚左自迎侯生的神态;②侯朱久立市场时公子的态度对比描写侯生上车的傲慢——公子虚左的谦让魏王持两端观望——公子急人之困侧面烘托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正面描写
3.本文除了塑造信陵君外,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分别有何特点。侯嬴:穷而志坚多谋善断知恩图报朱 亥:硬气豪爽,神勇无惧
探究一、侯赢为什么一定要北向自刎呢?第一,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探究二:信陵君真的是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救赵吗?为什么六国对付秦国的基本策略是“约从离衡”,赵国“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实际上都是“约从离衡”,维护了六国的根本利益。六国唇齿相依,一荣皆荣,一损俱损,虽然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主观动机上说,为的是怜“姊”,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却“却秦存赵”,遏制了秦并吞六国的野心,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存魏乃至六国,这应当是“义勇”的表现。相反地,如果六国的国君都像魏王那样,在强秦面前“恐”而“持两端以观望”甚至于“赂秦”,那么“从散约离”,丧权辱国,那才叫不仁不义。
探究三:信陵君能够完成退秦存赵历史使命的原因是什么?一、信陵君善于用兵,这从他接管晋鄙军后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二、凭借侯嬴的妙计和朱亥的神勇,而二人之所以肯替信陵君出力,又源于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品格;三、得到如姬的帮助。偷得虎符,而这又是信陵君急人之困、有义有勇带来的结果。
研讨本文的主题思想本文的中心可以概括为: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