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加深理解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体会《史记》“善叙事理,其文流荡”的特点;2、探究司马迁写淮阴侯“谋反”的用意,体会司马迁对淮阴侯的同情与感慨;3、通过探究淮阴侯“谋反”的叙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健全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教学重点与难点:探究本文对淮阴侯“谋反”描写的用意,引导学生对淮阴侯其人作简单的评价和分析。难点突破: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内证法、旁证法和外证法探究分析理解文本叙写的言外之意。教学进程一、由“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引入萧何在韩信命运中所起的作用1、请学生联系文木内容理解“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意思。生1:释“成亦萧何”的内容,借用“阅读与探讨”2,复述“萧何追韩信”与“登坛拜将”的情节,并简要评价韩信军事家的才略。生2:转述“乃与萧相国谋”一段情节,指出在韩信被斩屮萧何的做法。生3:初步说出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功高于世,却乂不够谦让(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等为例证)。二、指导学生研读9至11段,标出关于“谋反”的情节交代和细节描写三、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多媒体呈现),体会司马迁描写的特点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揣摩言词背后的意味。1.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拉着/避开)2.三至,必怒而H将(亲自率兵前来围剿)••3.汉十年,陈締果反(果然反叛)4.(信)阴使人之豬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暗中/只管举兵)••••5.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宫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和家臣谋划/假传诏••••••••书/打算发动)6.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上书告密/准备谋反的情况)•••••7.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欺骗/强打精神)•••8.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Z长乐宫室。(捆绑)9.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计,乃为儿女子所作,岂非天哉?”(混蛋女••••子)10.高祖已从稀军来,至,见信死,目.喜目.怜之,……(又高兴又怜悯)••••(在以上讨论中点出叙写与真相可能有出入)四、学习末段,讨论太史公对韩信“谋反”的态度
1、生诵读,师生互动解释全段(略)。2、讨论:“天下己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借助眉批,说说司马迁是否认为韩信真的谋反了,并说明理由。讨论情况:A、并非认为韩信真的谋反了,该句意为:天下已经安定,再去谋反,那是太笨了。韩信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从先前的记叙可看出来。B、应该是说,韩信确定谋反了,正因为他的做法太短视了,他被夷灭宗族真是活该。C、从这段文字看,司马迁对此有许多感慨。他基木上不认为韩信是谋反了。因为前段交代韩信做官的目的只是能“封侯”而己。如果他能够谦让,这个愿望是能够实现的。正因为他“伐己功”,“矜其能”,才遭致灭族的下场,而刘邦、吕后的手段也太狡诈、残忍了。五、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司马迁是否在叙写中已经留下了韩信“谋反”的疑点1、先讨论探究的总体思路:师:大学问家胡适在研究历史和文学问题时有一句名言,八个字道出了他的研究思想,是哪八个字?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解释八字的含义。2、确定探究的目标:A、淮阴侯并未谋反,所谓“谋反”只是刘邦、吕后的诬陷;B、淮阴侯确实谋反了,这种谋反忽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失败了。确立课堂探究目标:A(B留待课后探究)3、引导学校利用文本资源探究真相师:据文木探究有多种方法,或寻找佐证的材料,再加以分析推理,可用以下方法:内证法一一从本段文字的暗示寻找依据;旁证法一一从除本段以外的其他文段或篇章屮寻找依据;外证法一一借助他人(尤其是专家的观点)佐证自己的观点。4、学生研读课文后,举证说明“谋反说”之可疑生4:韩信与陈豬约定谋反,而豬汉十年才“果反”,时间至少相隔几年,其中会有泄露或变数。这种约定,也太轻率了,不像韩信这种聪明的军事家的做法。生5:陈締谋反,刘邦已率军前去讨伐,韩信却派人催促他“第举兵”,这样做未免太迟了。生6:韩信手中已无兵权,竟用“诈诏赦官奴”的手法去袭击狡诈的吕后,明显是以卵击石,韩信不可能如此愚蠢。生7:萧相国来召他入朝,“豬已死”,自己“入朝”,必然是“自投罗网”,这不像深谋远虑的韩信。师:那么真相应该是怎样的?生8:我以为《史记评林》说“陈稀事疑为告变之语”,也就是说,陈豬谋反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有人编造的。而韩信的谋反岀于小人的诬陷极有可能。如“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韩信的密谋,竟未把这样的“舍人”控制好,韩信也太大意了。也许这个“舍人弟”的“告发”就是吕后或刘邦授意的。师:推导得合理。以后的事实证明,吕后这样做是为自己以后篡权扫清障碍。
生9:我基本同意以上看法,但还有一点疑问。刘邦从陈稀那儿回来,见到韩信死了,表情是“且喜且怜”,足见是他和吕后设计好了陷阱。他高兴不用说了,那么“怜”呢?是不是有些舍不得?毕竞韩信是协助他打天下的身边大将,还是他另有用意?生10:也许刘邦确有些舍不得,留下他可以对付今后的吕雉。是不是说明,加害韩信并必欲杀Z而后快,吕后更要急迫些呢?师:好,有见地,以后可以细细探究。生11:我以为刘邦和吕后都是持“必欲杀之”的态度的。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几乎是一统天下的君王共同的信条。韩信说刘邦“不善将兵”,他攻下齐地要挟刘邦授予他齐王,刘邦腾过手来马上将他的兵权削去,降他为“侯”等等都是证据。尤其是蒯通不仅授计韩信,而•目•对刘邦态度非常傲慢,为什么不杀蒯通?恐怕是蒯通毕竟没有韩信那样的军事才能和威信,留下他,刘邦也并不担心……师:能融合许多材料,又贴近文本,会分析,好!生12:我也赞成所谓“谋反”纯属诬陷。文旁批注《史记评林》引归有光说“考豬传,豬招致宾客为周昌所疑,一时惧祸,遂陷大戮,非素蓄反谋也”,可见陈稀谋反与韩信无关。因为我们见不到两位将领更细致周密的策划。师:结合外证,对文本理解深入。古代有人推断:韩信在当时不反,说他后来却与陈稀谋反,虽然愚蠢也不至此。临死前“悔不用蒯通计”,更证明其冤情。同学们课后有条件还可以寻其他《史记》注木或译木参阅。五、研讨司马迁对韩信评价的真实意图那么末尾“太史公曰:'而天下己集,乃谋反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一句,是司马迁认为他的谋反以致灭族,是合情合理的?还是用反语表达对刘邦、吕后的不满?生议论:大多数认为是反语,暗示对韩信所遭之冤情的同情,也有少数沉默。生13:我提出一点不同于大家的看法。韩信在齐地不反,并不能证明他以后不反,为什么?此一时彼一时。那时他还有齐王可做,即使是“假王”。但后来就不同了,兵权被夺,人儿乎被软禁,境遇十分的不堪,甚至性命都朝不保夕,难道就不会孤注一掷,拼他个鱼死网破师:这个看法有自己的思考与发现。大家如果对这一观点有兴趣的话,课后查找资料深入探究。现在我们来小结这堂课同学们探究的收获,除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要看看在探究疑难问题上学习了哪些方法。六、总结课文内容及探究方法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归纳出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并板书)寻疑一一评疑一一析疑一一证伪小结:这和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观点和态度是一致的。七、布置作业,拓展探究今天这堂课上,同学研读文本很细心,并能运用正确的探究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发现,而且这些发现显示出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科学精神。其实对于韩信“谋反”的真伪,从古到今许多人涉足探究,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这些见解见诸许多关于《史记》的注本和译本。(投影展示相关资料:如王伯祥《史记选读》,古人汇集的《史记评林》、《史记评议》,最近出版的张大可辑评《史记百家汇评本》,网上相关资料)课后同学们再读文本并搜集材料,下周我们将举行一场辩论赛。正反方的命题分别是(多媒体呈现):正方一一韩信“谋反”纯属冤情。反方一一韩信“谋反”并非冤情。
请班委会、科代表很好的组织、安排、准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