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读《淮阴侯列传》敌国破,谋臣亡——良将悲剧汉语言文学高敬宜00859006
读过《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感慨颇多,为韩信最后的悲惨下场而扼腕叹息。真是印证了一句古话: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仔细分析韩信落得悲剧的原因,得到如下观点。首先,我认为是他在本质上非常单纯,一直追寻着一种自由的境界。他洞察世事,因为厚重而明净单纯。但同时韩信又是幼稚的,看不透政治上的阴谋权奸。韩信少时与人群格格不入,表面上的懦弱其实更彰显出天性中的自信。之后,刘邦给韩信提供的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战争中,韩信展现了全部的激情与活力,达到了精神上最自由的高度。他单纯地享受着这种自由,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刘邦早就认定的谋反者。面对一次次莫须有的打击与陷害,韩信为了保全自由步步退让,最后事实上已经失落了他真正追求的东西。失势后造反,其实也正说明了他当初那种英才武略已被消磨殆尽。其次,最根本的原因,是韩信性格上的缺陷。其一,愚忠。当时,韩信攻下齐之后,项羽和刘邦打得难解难分,双方处于相持阶段。齐人谋士蒯通出奇策,建议他“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错失良机。到后来,项羽败落之后,刘邦就夺了齐地和他的军队,迁韩信为楚王,之后将之调到京城,号为”淮阴侯“,到这时,实际上兵权和地盘就全归刘邦了。然而,就是在那样已经失势的情况下,韩信却心有不甘,
不识时务地和比人一起造反,计将不成,反为吕后设计所杀。其二,警惕性低。刘邦得天下后,将韩信由齐王平调为楚王,对韩信来说便是一个危险信号,一场不发一箭不张一弩的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韩信对此时的危险毫无查觉。到了楚国,居然还“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韩信的心里还沉浸在衣锦还乡的幸福中,没有嗅到即将来临的危险。其三,不善把握政治斗争。韩信因钟离昧受罚,并且知道了自己危险境地,心中怨恨刘邦,但又无可奈何。韩信对刘邦的评价是:“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我相信韩信的这些话并非己意:如果没有韩信,刘邦从哪里有天下?韩信的反叛之心由此始。不久机会便来了,陈豨也被刘邦怀疑,准备谋反,与韩信约为内应。事未起,己泄,萧何和吕后定计将韩信斩杀。这样韩信在与和刘邦的交峰中,一输到底,再也没有机会。好多人说这是韩信交友不慎,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但是,作为秦末的大英雄,韩信自有其过人之处。其一,能屈能伸。未成英雄钱就能够经受地起“袴下之辱“。其二,善于用兵,屡出奇兵。背水一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其三,礼贤下士。在攻克赵军,听说成忆君有谋,以礼待之,向他诚心地求教攻齐之策。
其四,知恩图报。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对于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也都一一报之。尤其是对刘邦,只因一饭一衣,就错失了良机败在他手上。总之,命运就是这样的无常。历史不能重新改写,他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其优点而学之,观其缺点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