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尽其意 卒章显志——谈《史记 淮阴侯列传》曲笔
加入VIP免费下载

曲尽其意 卒章显志——谈《史记 淮阴侯列传》曲笔

ID:1101320

大小:51.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曲尽其意卒章显志——谈《史记淮阴侯列传》曲笔新课程高中语文苏教版《选读》第六单元“善叙其理,其文疏荡”中,选用了《淮阴侯列传》。文章最为出色的一点便是曲笔手法的运用。人们常常称《史记》为“悲剧性”的史诗。读罢了《淮阴侯列传》,无不为韩信这一悲剧英雄扼腕痛惜,满腔悲愤。但是,由于司马迁受到所处时代的限制,只能曲折委婉表达,隐晦含蓄的显露,愤激之意也只能蕴于反语讥诮之中。这种曲笔手法在本文中极尽心思,时时伏笔,处处铺垫,将对韩信的惋叹之情深蕴其中。《淮阴侯列传》一文最后一段,写到韩信“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表面上可以理解为对他的批评,写他不谦虚,夸耀自己的功劳。在天下太平之时,却造反叛逆,最终被灭族,正是应该。然而,综观全文,并非如此,在文中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对韩信的同情痛心,惋惜悲愤。这种情感并非只是突兀的在文章最后体现,在文中多处地方早已埋下伏笔。读到最后,前后贯通相连,情感更加深沉,令人叹息。我们先从文中着力塑造的韩信的性格形象谈起。文中的韩信在军事上可以讲无所不能,是一个才能卓著的军事奇才。书中井陉之战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战前预料准确,“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善抓战机,明察军情,“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战术变化莫测,“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最终“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此外,《史记》其他篇章中也多次塑造了韩信的这一特点。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击败项羽。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是他的杰作。“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更是后人对他的称赞。本文中写到了韩信的谋反。“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这一句叙述,展现给我们的韩信是一个不懂军事的庸才。如此机密之事,早早布置好了,干等远方的陈豨的报信。他不怕泄露机密吗?如此之愚!此段文字后人多有评述。明代归有光在《〈史记评林〉引》说:“ 陈豨事疑出告变之语。考陈豨传,豨招致宾客周昌所疑,一时惧祸,遂陷大戮,非蓄谋反叛也。且已部署而旷日待报,信亦不知兵机矣。此必吕后与相国文致之者。”这一段叙述可以讲是司马迁有意铺垫之处。显露给后人读者的信息。文章第一段写到了韩信的三个故事。“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韩信因为亭长妻“食时信往,不为具食”,最终“怒,竟绝去”。漂泊无依。衣食无着之时,“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而此后,待他做楚王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对曾经有恩于他的诸位乡亲一一回报。“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给漂母千金,送亭长百钱。对曾经羞辱过他的屠夫“以为楚中尉”。可知韩信知恩必报,胸怀宽广。韩信谈到与刘邦的关系时,曾这样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在韩信看来,刘邦对他恩重如山,信任有加,是刘邦给了他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试想,如此知恩必报,胸怀宽广之人,面对曾经对自己有知遇恩情的主人时,能做出反叛之举吗?在文中极力塑造韩信的高尚形象,这令人深思,也正是的匠心所在。 再看一看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文章写到韩信被杀的原因,“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这种分析颇有深意,耐人寻味。韩信在天下动荡未能统一时,在手握兵权时,却不造反,偏偏在“天下已集”在兵权已失形势对你不利的时候,这种最无反叛之机时造反了。作为军事奇才的他,也太不了解天下形势了。司马迁的这种语气,显然已经表达了对韩信的无限同情。对于这种说法,李笠在《史记订补》中这样说:“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文章中写到蒯通曾多次劝说韩信造反。“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而韩信坚辞不受。“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由此可见韩信被杀之真正原因,不在韩信,而在刘邦吕后。韩信为何被杀?蒯通之言已向我们明示,“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功高盖主啊。刘邦何许人也?有人说:“项羽心黑而皮不厚;韩信皮厚而心不黑;刘邦则皮厚而又心黑。”这厚黑学的鼻祖,心狠手辣,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置父亲孩子于死地而不顾.当韩信威慑到他的利益时,他岂能容忍?要杀功高之臣,他当然找一个借口来掩天下耳目,这个借口还必须要杀得了韩信的头.谋反自然就成了最佳的选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也正是俗语讲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至此,我们再来读文中末尾的评述,“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就会对司马迁的心志了然于胸了.那种满心愤激却不得明言之情令人痛惜感慨。司马迁为何如此隐晦的表达这种情感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韩信是汉初第一大功臣,韩信的冤案是汉初第一大冤案,汉王朝早已拍板定案,谁敢跳出来翻案!因此司马迁评韩信,只能采用曲笔,批评是假,同情是真。而且在《淮阴侯列传》全文中,司马迁用大量的篇幅说明韩信为人忠厚宽容,知恩图报,即使在形势对自己十分有利之时,也从无谋叛之心。他在文中留下这些“伏笔” ,曲尽其意,在文章最后有所揭示,留下发人深省之语,卒章显志,是想让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能够心知其意,理解司马公的一片的苦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