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2》

ID:1101482

大小:6.01 MB

页数:240页

时间:2022-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居秋暝 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 ★走近王维——诗佛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诵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间、地点、天气(背景)景物:月、松、泉、石(主体)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诗人愿望(抒情) ★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深入鉴赏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空山”如何理解?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下★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空山”的理解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心境:空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上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倒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王维 ★思考:★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文章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说明内容的虚实。所梦内容。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í)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思考:为何从“瀛洲”谈起?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天姥山的特点: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写作手法:比较、衬托修辞手法: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思考“飞”表现了什么追求?“照”和“送”写出什么?自由自在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思考为何提到“谢公”?“宿处”有何作用?在全文起何作用?人文景观,丰富内容,增添文学色彩。“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说明起点,准备登山。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思考写作对象是什么?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加红句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峰回路转,情迷意乱,山鸣水啸。写景,更写人。昏暗恍惚。楚辞句式。使节奏变化,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思考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思考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思考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总结一.全诗脉络: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二.构思与表现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五个“改变”. ①改变惜别伤离的老套手法,借离别表明不事权贵的态度.②改变平铺直叙,围绕一场梦幻来构思,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让诗人的幻想有更广阔的空间.③改变素笔写实,大胆运用夸张手法来描绘幻想世界,塑造幻想形象,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五个“改变” ④改变纯粹描景,写幻景为“不事权贵”服务,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由遨游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以及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而正有了这一点,方使全诗绽放出动人光彩.⑤改变格律拘束,兼用长短句,多用换韵,诗句随感情起落而变化多姿,笔随意动,意到文成.流畅自然的诗体适合于表现作者豪迈奔放的感情. 月下独酌[唐]李白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月亮,美好与凄凉的共同体嫦娥奔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李白月诗1、思念的寄托《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举帷望月空长叹。尤慕牛郎织女情,隔岸遥望众星照。”——《长相思》 2、理想的象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常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3、亲密的伙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整体把握 背景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题解: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读诗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译诗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译诗 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花丛美酒独自一人,场面冷清。忽发奇想邀月共酌,场面热闹。月远影随内心仍然,孤独寂寞。悟诗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暂时将就情绪激昂,及时行乐。既歌且舞莫名凄凉与寂寞。醒欢醉散忘却烦恼,自得其乐。真诚相约点尽孤寂,书穷悲凉。悟诗 1、“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在这首诗中“月”的意象含义应该是什么?明确: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赏诗2、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明确:“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明确:“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3、都说“举杯邀明月”一句中的“邀”字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说说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明确:“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赏诗5、“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明确:“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总结此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当然,这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乐写愁,以热闹写寂,以群写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送友人李白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独有情衷。诗歌背景: 宣城风光速览 1、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2、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3、偶数句要求押韵。律诗主要特点: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诗歌大意: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诗歌大意: 品诗情:结合诗歌,谈谈全诗包含哪几种情感。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城:内城。郭:外城。这两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诗人送友,从内城一直送到外城,送行之路程远,暗写诗人与友人的不忍遽去,依依惜别之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来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这一句暗含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一种真诚的关切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意象:浮云,比喻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任意东西;落日,自喻,缓缓落下,不肯离开大地,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人与友人挥手道别,马儿似乎也懂得了离别之伤,发出了鸣叫。以景结情,暗写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 总结:这首送别诗的情感主要包括:1、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2、对友人远行的真切关心之情。 离别之情比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请你比较这一首诗与《送友人》所表达的离别之情有何不同。《送友人》豁达乐观《送元二》哀伤凄凉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豪迈激昂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这首送别诗中抒写的离别之情充满诗情画意,毫无哀伤之感。 绘画意:请你结合诗歌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意。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鲜丽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用自然美衬托人情美,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总结:如何抒写离情别绪①以景衬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场景,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友谊,诗人对友人真切的关怀以及依依惜别之情。 ②借助特定意象。诗歌中的孤蓬,浮云,落日,班马等特定的意象都为抒写离别之情服务。 析技巧: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请你从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两个角度鉴赏此联。 参考:①修辞:对偶。“青山”对“白水”,(名—名)“横”对“绕”,(动—动)“北郭”对“东城”,(名—名)工整华丽。 ②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横”描写青山横亘绵延的静态之美;“绕”描写白水的潺潺流过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画面,暗写依依惜别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请你从修辞角度鉴赏这一联。①对偶:“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②比喻:把“浮云”比作“游子”,漂浮不定,把“落日”比成自己,表达自己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景结情,移情手法。诗人与友人挥手作别(动作细节描写),西天的云彩也渐渐淡去,两人的坐骑仿佛也懂得离情别绪,发出阵阵嘶鸣,互诉离别之情。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拎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抒发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借用马的萧萧长鸣,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无限深情。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景抒情写景抒情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这首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将进酒———李白 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__余光中 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写作背景《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朗诵 宴饮后的李白会是一个什么形象状态呢?依据是什么?形象:大醉如泥,酣睡不起依据: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饮酒多)2、将进酒,杯莫停。(饮酒快)李白在宴会时为什么要这样狂喝痛饮呢? 情感——激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情?明确: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为何而悲?明确:借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夸张、比兴。悲凉(时光易逝,功业未成) 。人生得意须尽欢,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了作者的情感?明确:欢、乐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作者劝慰朋友今宵有酒今宵醉,人生是短暂的,应及时行乐,开怀畅饮。但并不完全消沉。它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了李白的那种高度的自信、旷达与豪放。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钟鼓馔玉不足贵”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一个“不足贵”将李白蔑视权贵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明确:“钟鼓馔玉”采用借代的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基于两者的共同点。作者有感于自己像曹植一样怀才不遇,有志难展。这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用典,自比。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几句话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明确:狂放不羁。 手法:夸张,比兴,用典,自比。 悲乐愤狂情感的起伏变化: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愤恨——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本课小结 一、填充题:1、这首诗的基调是_____。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__,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___,“岑夫子”以下六句写__,“钟鼓”以下六句写了___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又写了__态和__情。2、本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态度。3、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狂放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诗中对夸张的运用,如_________;________等。愤激悲欢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对权贵的鄙视和蔑视朝如青丝暮如雪与尔同销万古愁巩固提高愤激狂愁 二、解释下列加线字词。1、径须沽取对君酌。2、钟鼓馔玉不足贵。3、与君歌一曲。三、翻译下列句子。1、主人为何言少钱?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沽:通酤,买。酌:喝。馔玉:美好的饮食歌:唱。主人为什么说我的钱少呢?人生得意时应该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着明月。 温故1、背诵《将进酒》2、感情变化波澜起伏:悲欢愤激狂放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它的外壳,是它的内核。3、意象、意境的含义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4、李白诗歌的风格:豪放愤激豪放飘逸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国忧民诗史沉郁顿挫本诗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表现了作者的情怀。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进程,富有现实主义特色,也因此被称为“”。作品风格,后人推崇他为“”。诗圣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涉世不深)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学习目标1、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旅夜书怀》2、了解杜甫的经历,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3、把握《旅夜书怀》中的情与景,掌握其抒情手法。4、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读诗歌,下列思考内容:1、诗歌的内容2、诗歌的情感3、诗歌的手法1、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破屋漏雨期盼广厦2、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3、借事抒情直抒胸臆 看题目题目往往提示以下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情感、诗歌类型。鉴赏“五看”——帮你正确理解古诗词知方法 看作者、背景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的文学鉴赏方法之一。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是正确理解其作品的前提。 看注释注释,或介绍作者及写作时间、写作背景,或解释关键词语,是理解诗词作品的钥匙。 看意象把握意象的特征——形态(色彩),情状(声音、动静等),时间或节令,文化内涵等,分析寓于意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意象的典型意义,是理解鉴赏古诗词作品的关键。 看情感词语诗中的情感词语,是提示诗歌作品思想情感的关键信息,一定要特别注意。 整体感知感受其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2、朗诵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从题目、作者、背景、注释、意象、情感词语几个角度) 《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旅夜书怀》的参考译文:微风习习,吹拂着岸上的小草;夜晚,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零零地停靠在岸边。原野广阔,星辰似乎低垂其上;大江奔流,月亮仿佛随波涌动。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合作探究1、古人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那么,前两联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什么情感?试分析。2、颈联和尾联分别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1、答:①首联主要借助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融情于景,表现了使人孤寂悲凉的心情。②颔联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低垂的星辰、涌动的月亮。境界壮阔,气势磅礴。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了他孤苦伶仃的形象,让人倍感其身世的凄凉。详见全程设计P8乐景哀情情景交融反衬 2、答:①颈联运用了反语(反语是一种修辞,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的表现手法。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悲愤之情。②尾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沙鸥”自况,极言自身的渺小、孤单,照应前文的“独”字,表现了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2、颈联和尾联分别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前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寓情于景后一层抒发自伤飘泊之情直抒胸臆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反语比喻 《旅夜书怀》的赏析训练: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B 拓展应用:(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意,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冷清意境,表现了作者年老流落他乡、秋夜寂寞、悲情难解的烦闷。“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第一种答案:同意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因为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第二种答案:同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这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 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小结1、背诵两首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旅夜书怀》2、掌握鉴赏诗歌的“五看”法3、掌握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明确如何分析把握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 作业1、背诵诗歌2、《全程设计》“落实应用板块”第一、二大题 杜甫兵车行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悲陈陶》、《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后经严武荐任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不足半年,辞职回草堂。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翰林张(jì)、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出处同上)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 点此看杜甫草堂《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749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点此看古战争场面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悲怆震撼的出征图震人心弦的送别图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1、重墨铺染:课文赏析 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 实。2、巧妙构思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2.体读“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露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 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农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3.体读“道旁过者问行人……武皇开边意未已”:这里,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 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4.体读“君不闻……被驱不异犬与鸡”: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方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5、体读“长者虽有问……租税从何出”: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冶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大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 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干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体读“信知生男恶……天阴雨湿声啾啾”: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 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阑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古风·其三十四李白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第二层(“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行,日月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1)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补充注解】1、妻子:妻和子女。2、干:犯,冲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9、县官:指官府。 【韵译】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你没听说吗?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生男孩尸骨埋在战场草地。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自古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送别场面—诀别诗歌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征夫诉苦—抓兵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征夫诉苦—逼租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人民苦难及其根源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结尾写古战场的含义诗人描写青海古战场的阴森景象,不是为了宣扬战争的恐怖,而是为说明必须停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即“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之意。关于“新鬼旧鬼”的描写,则是当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跟杜甫同期的散文家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等。 讨论:试将这首诗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像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此外,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  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2、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答:(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一.艺术特色赏析:(讨论)提示:一、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拢。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 三、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四、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五、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民歌手法的运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 作业:扩展诗句:一、“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使之具体生动,描绘生离死别的气氛)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表现前后差异之大)三、“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更加具体详细地表现反常的道理)四、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内容和艺术上的异同。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题解及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昭君出塞图油画 昭君出塞图 王昭君 王昭君雕塑 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关于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年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便说明。写作背景 诗歌赏析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3、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巨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4、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那般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的力气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5、“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7、《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昭君怨 阅读延伸明妃曲(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阅读延伸再和明妃曲欧阳修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阅读延伸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阅读延伸咏怀古迹·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阅读延伸咏怀古迹·其四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咏怀古迹·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客至》杜甫 解题:这首诗大约写于上元二年(761)。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县令)相过(拜访)。 理解内容屋南屋北都萦绕着漫漫的春水,只看见成群的鸥鸟天天飞来。花间的小路不曾因为客人而清扫,茅草的院门今天才为您的光临而敞开。离城太远,盘中的菜肴没有多样,杯中的酒水因为家境贫穷只有旧醅。要是肯和邻家的老翁相对饮酒,就隔着篱笆叫他来尽最后几杯。 鉴赏要点诗中的情致理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句作铺垫,因为下句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这跟《有客》中写的“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一样,都是彼此相亲不见外之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至此结束全诗,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交代。 《旅夜书怀》杜甫 背景介绍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感知并体悟微风吹拂着岸上的小草,夜晚,岸边停着孤零零的小舟。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大江奔流,水面上月光涌动。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1、该诗可分为几层?并概括层意。——律诗一般可分为两层,前后四句各一层。旅夜所见——旅夜所感 2、第一二联写景有何差别?第一联,所写—的景有:风中细草,月下孤舟,是近景。景物细小。第二联,所写之景有:辽阔的原野,低垂的星空,奔流的大江,涌动的月光,是远景。景物阔大。 3、一二联之景协调吗,怎样理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辽阔的原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与风中的细草、月下的孤舟形成鲜明的对比。暮年飘泊无依的作者,不正像江岸的细小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样寂寞吗?后者有力地反衬出作者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惨心情。 4、怎样理解第三联“反其意而写”?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受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名声因文章而著,这虽可喜但却非其心愿。此时的作者,确实是既老又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的不平,同时也提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本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旅夜所见寓情于景渺小孤寂阔大雄浑旅夜书怀直抒胸臆叹未老而休悲飘零如鸥 《登岳阳楼》杜甫 知人论世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另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理解内容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吴楚被洞庭湖分裂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就像在洞庭湖上飘浮。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讯,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戎马战乱仍然在关山的北面。倚着栏杆我止不住泪水奔流。 对本诗的层次内容进行分析赏读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 本诗的“雄浑阔大”的意境,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1、阅读比较前人认为: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要高出一筹,试加分析。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的视野仅及于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整个宇宙。杜诗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孟诗所及。分析时注意“坼”“浮”两字。 2、情感研究(1)“昔闻”“今上”道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凭轩涕泗流”,你知道作者为何而流泪吗? (1)“昔闻”“今上”道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的数十年的心路历程,山水风景虽佳,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景人的一路坎坷就决定了他悲凉的心境。“坼”和“浮”两个字无限地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也表现了诗人的心事。 (2)“凭轩涕泗流”,你知道作者为何而流泪吗?《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闯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