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高阁临江渚-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
加入VIP免费下载

滕王高阁临江渚-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

ID:1101537

大小:457.51 KB

页数:43页

时间:2022-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不遇子安徒有阁——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 在我国广阔壮丽的江南大地上,耸立着江南三大名楼。这就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在众多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中,三大名楼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它们不仅景色壮丽,山川佳胜,而且都有名诗名文流传,脍炙人口,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可谓文以楼名,楼因文存,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古人云:“江山之好,亦文章为助。古今不朽之业,其必借以存乎!”山西的鹳雀楼,昆明滇池,如果没有王之涣的一首五绝,大观楼的一副长联,何来楼阁之名?何来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合璧?所谓入目三分景,七分在内涵。岳阳楼有著名的《岳阳楼记》(举出其中名句)以及一大批名家名作(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黄山谷的两首七绝《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黄鹤楼虽没有名文但也有大量名诗。如著名的崔灏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说李白登黄鹤楼,看见崔灏的题诗,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题诗在上头”。不过李白仍留下了八首与黄鹤楼有关的名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鹦鹉洲》七律和七绝《与史郎中听黄鹤楼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后一句成就了一个词牌)。后来李白到金陵登凤凰台,写了一首七律,意欲与崔灏相颉颃。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但还是没有崔灏的诗好。滕王阁的名诗名文可能没有岳阳楼、黄鹤楼多,但是一篇《滕王阁序》,就足够后人自豪了。“滕王阁”的首创者为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王李元婴。他于高宗李治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到南昌任洪州都督。次年,李元婴就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阁楼,后人遂以他的封号称为“滕王阁”。1300多年来,滕王阁历经沧桑,屡毁屡建,共计29次之多《滕王阁序》本应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或《滕王阁诗序》。得名的本事是:高宗肃亨二年(公元671年), 一个姓阎的将军来做洪州都督。四年后,阎都督将滕王阁修缮一新,并拟在九九重阳节大宴宾客,以志盛事。那时全国著名的大才子王勃到交趾(今海南)探望父亲,这天正好到南昌,赶上了这次文人名士的大聚会,留下了一篇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自从被清初吴楚材、吴调侯选进《古文观止》后,《滕王阁序》更是名声大振。哪家选本都得把它放在重要位置,各种古典文学普及读本也纷纷把它作为范文来看待。《滕王阁序》一跃而成为古代骈体文的代表作。其实,与滕王阁有关的作品历史上还有王绪的赋,王仲舒的修阁记。韩愈在他的《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 今王绪的赋,王仲舒的记均失传,独王勃的序流传下来,可见古代选家的眼力和文章本身具有的魅力。在中国,凡读过中学大学语文的人,凡古典文学爱好者,没有不知道《滕王阁序》的。这篇名文大大提高了滕王阁、南昌乃至江西的知名度。“王勃一序,脍炙千古”,后世文人写的与滕王阁相关的诗文难以胜计,都是从《滕王阁序》衍生出来的外围作品,都只能传诵一时。明人王在晋说:“临江之阁,以王子安而重;初唐之笔,因滕王阁而传”。“不遇子安徒有阁,千秋寂寞永无名”。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滕王阁序》这篇不朽之作,滕王阁毁掉后,不可能一次又一次重建,是这篇名文挽救了滕王阁,挽救了一个景点,一处名胜古迹。经典作品的光辉, 名家名作的力量,在这件事上充分显示出来。现在南京到处做凤凰台,几个区争自己才是正宗的凤凰台遗址,打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李白的那首诗的招牌。这就叫做“纸张寿于金石”。千载之下,我们不得不感谢才子王勃为后人留下了多么丰厚的文化财产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百倍珍惜细心呵护之。王勃(公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县,一说太原)人。祖父是著名大儒“文中子”王通,叔祖是诗人东皋子王绩。六岁就善属文,不到二十岁,就被朝廷授予朝散郎(从七品)。与同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文学上称为“初唐四杰”。有《王子安集》传世。他还有一首著名的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可不知。诗云:“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名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即是他的版权。197几年毛主席在致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的信中,引用了这一联名句,当时还有一首歌,使得它更深入平常百姓家。可惜边样一个才华横溢、世不多出的天才,竟天不假年,25岁就永沉忘川,玉楼待诏,荃蕙早摧。他在南昌一展鸿才后,在去交趾省父的途中,渡海落水,惊吓而死。结局之悲惨,令人涌起“彩云易散琉璃碎”的感伤与沉重。 滕王阁是江西、南昌的品牌、窗口。我们知道天安门是国徽的象征,上海的南京路、外滩,杭州的西湖,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就是他们的省徽、市徽了。还有巴黎的凯旋门、纽约的自由女神像。那么江西的省徽是什么?在目前条件下,只有滕王阁最有资格当选。这是举世公认,约定俗成的。王勃颂赞南昌的山川之美,人文之盛,无疑是对南昌长效不衰的广告宣传。千百年来,人们是通过滕王阁序认识江西了解南昌的。作为一个江西的知识分子,一个在南昌大学进学受业的大学生,如果对滕王阁这座“文化阁”知道太少甚至一无所知,那就有点尴尬了。我省著名的民主人士王贤才认为江西的学生都应该背诵《滕王阁序》。现在岳阳楼搞活动,能背诵《岳阳楼记》的可以免门票,也许滕王阁管理处也会跟进。 1980年,当时的江西省博物馆长到北京国家文物局去汇报工作。文物局的领导一边询问滕王阁的重建筹备情况,一边津津有味地背诵起《滕王阁序》的名句来。这个例子足以激发我们学习、背颂、研究《滕王阁序》的热情和责任感。我省著名的藏书家、学者王咨臣老先生继为重修滕王阁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立下汗马功劳外, 又编写出版了厚达一百多万字的《滕王阁诗文广存》,并编写出版了一套《滕王阁丛书》。包括《滕王阁史说》《滕王阁志》《滕王阁荟萃》《滕王阁散文选》《滕王阁古今联选》《滕王阁字画碑帖集》《滕王阁的故事与传说》共八种。可惜他编写出版《滕王阁史话》后,便溘然长逝。可以这样说,滕王阁悠久的历史和《滕王阁序》的广泛流传,已经成为赣文化的一个专题,赣文化的一个增长点,一个江西人与外省人进行联谊交谈的文化母题。我们应该在前人已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把这个江西最大的无形资产做大做强,为宏扬宣传江西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现在让我们以崇敬之心,朗读一遍《滕王阁序》。(教材204页) 对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仅仅浮光掠影泛泛浏览是不够的,以后还要常读常新。我们今天只是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下面从几个细节上对这篇名文进行解析鉴赏。序文的作者以生动的文笔,从地理到物产,从人物到宴会,逐层铺叙,层层递进,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和文人雅集的盛况,并触景生情,抒发了经时济世的热望和怀才不遇的焦虑,具有积极向上、关注时世的现实意义。它之所以被誉为骈体文的冠冕,除了思想内容的丰富充实外,还因为它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点。一、意境开阔雄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展现的景物画面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不论是写南昌的地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还是阁上凭栏眺望所见“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无不气势雄伟,蔚为壮观,读来令人心胸为之一畅。二是表现了作者由怀才不遇而自励自强的豪迈情怀。作者虽是“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但仍然渴望报国“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读来为之感奋。二、词采华美洗炼。《滕王阁序》的用词丰富华美,又干净洗炼。诸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文词虽然优美,又没有六朝骈文常见的堆砌臃肿的毛病。至于象“落——飞,秋——色”,更是清词丽句的典型。《滕王阁序》的用词之所以具有清雄亮丽的特色,除了得益于作者横溢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力外, 更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所谓兴到笔随,自然流动。“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是隐士渔父的心态对萧瑟凄清景色的真切体验。“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是仕途失意的游子特有的羁旅之愁。这些文句情真意切又有文采,毫无矫揉造作之嫌。三、大量用典而不晦涩。《滕王阁序》虽然用了大量典故,但没有晦涩芜杂的缺陷,既贴切又不泠僻,表现出骈文通俗化的倾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用冯,李,贾,梁自况,倾诉了有志不获骋和受贬斥的不平遭遇,发泄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愤懑。 作者虽然牢骚满腹,但由于用了典故,表现得非常委婉,比使酒骂座,拨剑斫地更有力度。总之这篇名文的对偶、平仄、用典和表达手法,与一般文章不同,须特别注意分析体会。四、对偶、押韵的巧妙安排。《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又称骈俪文。柳宗元《乞巧文》中有“骈四俪六,锦心绣口”之句。盖起于此。二马并驾曰骈,成双成对曰俪。骈文特点有三:1、语句方面,讲究对偶,要有工稳的对仗,整齐的结奏;2、音律方面,讲究平仄,追求音韵美;3、行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使文章委婉、典雅、精练和华美。骈体文的出现,符合汉语发展规律,有其必然性。它对提高表现力,对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锻炼培养演讲口才,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民间仍称会讲话的人为“他是会讲四六句的人”,是有水平的标志。《滕王阁序》除“嗟乎”“所赖”“呜呼”“云尔”“勃”九个字不对仗外,通篇没有一句不对称的。加上它比一般骈文更加注意音韵平仄,所以它读起来声调就特别和谐优美。试举第一段看其对偶的关系。还有不少的语句,本身之中又有词或词组相对的,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对“带五湖”“控蛮荆”对“引瓯越”“龙光”对“斗牛”“徐孺”对“陈蕃”“腾蛟”对“起凤”“紫电”对“清霜”等等。《滕王阁序》的音韵平仄,如平接平,仄接仄等,标志着骈文向格律化靠拢,这里不能细谈。古代文论有“诗眼”之说。所谓“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中的“警句”“炼字”也称之为“诗眼”“文眼”。“诗眼”“文眼”本指一首诗篇文章的关键处,其神光所聚,可以映照前前后后,一动万随,关摄全体。一字一句用得妙,神来之笔,确实可以带动一篇,使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当时背得烂熟,很多年后,却只记得其中的名句。或者因为先接触了这些警句名句,心灵受了震动,再去诵读全篇。那么《滕王阁序》的文眼是哪几句呢?《滕王阁序》是一篇“通篇浑茫,难以句摘”的大气淋漓的妙文神品,可谓字字珠玑,移步生莲。但根据历代文论家的点评和人们的一般印象,《滕王阁序》的“文眼”有三处:一是“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后来缩减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个对仗对得天衣无缝的名句,已经程式化概念化,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深入人心,成为我国语言词汇宝典中的一个固定词组。人们在颂扬自己家乡的风土山川人物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恐怕不会超过这一名句。甚至成为歌颂中国的代表词汇。1980年元月,杨振宁博士在广州粒子物理学术会上说1300多年前的初唐时代,南昌一次盛会,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用了物化天宝人杰地灵这样美丽的词句描写了中国的潜力,以后,盛唐文化成为当时世界之冠。今天,王勃的名句仍然可以用来描述中华民族的无比潜力。而这一名句的版权不言而喻当属江西,培养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江西人的自豪自尊,其凝聚维系赣人乡土情结的作用不可低估。 另一文眼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关于这一名句,前人点评考证文字极多。有人查出这种句子,如“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断云与野鹤俱飞,竹响共雨声相乱”“青天与白水环流,红日共长安俱远”“残霞将落日交晖,远树与孤烟共色”“长江俱斜汉争流,白云将红尘并落”等等。因此有人将这一名句贬之为不过是六朝人的陈词滥调,如曹聚仁。如此评价有失公允。实事求是地说,王勃这一名句虽然是从以上成句脱胎换骨而来,但有出蓝层冰之誉。上面引录的那些句子都没有王句阔大清远的境界,有一股登高远眺,胸襟开合的气势。对此,宋代人叶大庆《考古质疑》有精当圆通的评点解析。他说:“勃之上句所以写远景,以言远天之低, 故鹜之飞几若与落霞齐尔,如诗人所谓“新月已生飞鸟外”“鸟飞不尽暮天碧”,以见兴致高远如此。大抵如诗如画,皆以形容远景为工。其下句亦以远水长天,上下一色,远景在缥渺中,故当时以其形容之妙,叹服二句,以为天才”。“远景在缥渺中”,准确地把握住了王勃这一名句的神理韵味。清代道光和光绪年间,曾有两次乡试即以“秋水长天一色”为题,可见这一名句不是浪得虚名。诚如辛弃疾《贺新郎·滕王阁》词中赞叹的“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竟传佳句”。此外,《滕王阁序》还有两句流传深远,被人们广泛称引的名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三个名句,我们都必须烂熟于胸,并要求达到在文章中 和演讲中恰到好处地予以引用的水平。《滕王阁序》还有一个标题《滕王阁诗序》,就是说文章后面还有一首诗。一般的选本都不附录这首诗的正文。这是因为文章写得太好的缘故,诗名反而不彰。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比如《兰亭集序》。实际王勃这首诗挺好,诗云: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滕王阁的华丽高雅,后四句感慨富贵功名与政治权势,都不过是昙花一现,那闲云潭影和滔滔江水便是见证。全诗写得极为含蓄、凝炼,以静态时空“闲云潭影”微观特写 与动态时空“物换星移”宏观视野形成强烈对比,追问滕王阁阅尽今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沧桑,谁主沉浮。一般以吊古伤今题材的作品往往流于消极感伤,但这首诗则不然。它所抒发的好景不常、年华易逝的情怀,实际是对阁中帝子的嘲讽,含有劝喻的意味。可谓曲终奏雅。滕王阁之所以中外闻名妇孺皆知、除了有《滕王阁序》配套顶托外,与古代文人学士渲染、编造了不少传奇故事有关。如十四岁的神童,风神帮助,一夜舟行七百里:阎都督的女婿与王勃争胜,当场背出序文等。“空”字故事;阎都督说,先生妙文一出,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当用厚礼为报。送布百匹,送银子五百两及黄白酒器。至今新建民间仍流传“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的谚语。不过神话传奇故事可以绘形绘声,有声有色,在这一点上,传奇故事有着庙堂文学、正统意识不可替代的优势. 从《唐才子传》《唐摭言》《江城名迹记》到冯梦龙《马当风神送王勃》到现代的《历史故事新编》《古代少年趣闻》《古代少年故事》《古代文学家》,大都辗转抄袭,添枝加叶,把王勃加工成一个神话人物。其实王勃在写出《滕王阁序》之前就已写出了与《滕王阁序》布局、风格相同的《楚州序》《江宁序》。到达南昌前因风雨受阻在鄱阳湖滞留两天时也写了《采莲赋》,对南昌一带的风物、山水已有感受。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这篇名作是宿构,是事先打好了腹稿的. 骈体文常识骈文曾经流行于中国文坛一千八百年,有过辉煌的业绩,也遭到众多的责难,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然而五四以后似乎消声匿迹了。很少有人写作和研究,一般文学史避而不谈,即使提到亦多斥为“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几乎毫无价值,人们渐渐把它淡忘了。但近一二十年来,骈文逐渐又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虽然比不上古代散文和辞赋研究之盛,总算在学术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了。正因为长期不受重视,研究者对骈文的认识自然难于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观点尚待深入。骈体文从魏晋才开始形成,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 这时候,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了,但是仍旧有人写骈体文。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我们要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不能不了解骈体文,否则有些用骈体文写的名著就不能彻底读懂。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一、对仗的特点。两马并驾叫做骈, 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仪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1、语法结构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古代虽没有这些语法术语, 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现在各举一些例子如下:(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幽岫含云,深溪蓄翠。(吴均与顾章书)情者文之经,理者辞之纬。(文心雕龙·情采)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庾信《哀江南赋序》)(2)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披绣闼,俯雕甍。(王勃滕王阁序) (3)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萧统文选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4)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例如: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吴均与顾章书)“森壁”对“孤峰”是主语对主语,“争霞”对“限日”是谓语对谓语;在主语中“森”对“孤”是定语对定语,在谓语中“霞”对“日”是宾语对宾语。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辞谓之裁。(文心雕龙·熔裁)“规范本体”对“剪裁浮辞”都是用动宾结构作主语。 (5)复句对复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6)有些上下联在句法结构方面都有些差异,似乎是半对半不对,但总的看来, 2、“事类”概念对称。骈偶在达到上面所说的基本要求以后,进一步要求对仗工整。作者不以句法结构和词性相对为满足,还要求分别“事类”。这就是说,要求把相近的概念作为对仗。例如《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潘岳”对“陆机”, 是人名对人名;“始述”对“先陈”,一字扣一字;“家风”对“世德”,“文采”对“辞赋”,也是同类概念相对。“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3、骈偶在句法结构、词性相互配对的原则下,上下联的字数自必相等。但是句首句尾的虚词以及共有的句子成分(主语、动词、助动词等)不算在对仗之内。例如: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沈约谢灵运传论)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文心雕龙·熔裁)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萧统文选序)骈体文的对仗是逐渐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能对就行,不避同字对, 不十分讲究工整;后期的骈体文则力求避免同字对,力求工整和精巧。因此有人能把对仗分成联绵对、双声对、叠韵对等二三十类。这里没有必要细说。二、四六句式1、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为《樊南四六甲乙集》。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个名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2.“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四式: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英英相集,緜緜成韵。心非权衡,势必轻重。 (2)六六式: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3)上四下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5)上六下四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屈贾谊於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於海曲, 3.七字句实际上也是以六字句为基调增加一字而成,但与诗句的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前四后三;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1)三四: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故其宜矣。(2)三一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3)二五: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4)四一二: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5)二三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用典1.用典,古人叫做用事,《文心雕龙》有《事类》一章是专讲用典的。不论什麼文章,完全不用典是很难的。先秦的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的文章用典更多。但这只是修辞的手段,不成为文体的特点。魏晋以后,骈体文逐渐以用典为工,以博雅见长,形成满纸典故,用典成为骈体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特点。用典的目的是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例如萧统《文选序》:“《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 上半联也是引自《毛诗序》,下半联是引自《礼记·乐记》。萧统引用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2.骈体文用典的目的,更主要的还是在於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炼。例如:“屈贾谊於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於海曲,岂乏明时”,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来影射他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感慨。其实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典故,表现的非常委婉。总之,骈体文用典,往往意在言外,说的是甲,影射的是乙,使读者从典故中可以联想到更多的内容。 四、藻饰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六朝有的骈体文仅颜色一类词就占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以上。五、骈文的缺点骈体文的对偶和四六,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用典容易引起联想,并使文章变得典雅;协调平仄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但是过分追求形式整齐,词句对偶,就往往使文章单调板滞,并影响内容的表达。例如《滕王阁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一个意思,说了两句。又:“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为了适合四六句式,就割裂词语,把杨得意说成杨意,钟子期说成钟期。过多地用典,堆砌成篇,不仅使文章繁冗累赘,“殆同书抄”,而且使内容隐晦难懂,影响文章的效果。比如徐陵《玉台新咏序》:“新制连篇,宁止蒲萄之树。”千多年来,就没有人知道它的出处。过分拘泥平仄,不仅妨碍内容的表达,并且影响语言的自然节奏,反而会削弱语言的声音美。五、骈文和散文如前所述,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古汉语骈散自然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应该指出,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散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笔楼台。”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这些见解相当精辟。但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如此概括恐未必尽然。骈文中并不乏阳刚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究竟如何从美学上探究骈文与散文的不同,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课题。六、骈文与辞赋研究者大致有三种意见:一、骈文包括辞赋;二、不包括;三、包括骈赋而不包括其他赋体文学。 辞赋与骈文是并存的两种文体,各自有其独具的特色和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在古代文体分类中,赋从来自成一家。在当代赋学研究著作中,辞赋并不隶属于骈文,骈文亦不被视为赋体。二者有交叉关系的,只有六朝骈赋。至于汉晋大赋和抒情小赋,唐之律赋,宋之文赋,都不宜算作骈文。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要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 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骈文以对偶为主,也有排比;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和赋的界限,古代骈文家在写作中是意识到了的.如庾信《哀江南赋》,前有序,为骈文,序之后才是赋的本体.只要读过这类文章,就不难发现其间的区别.序不押韵而赋押韵,序句参差而赋句整齐.如果说序是骈文,赋也是骈文,无视二者的界限,无论解释古代作品或是面对今天的读者恐怕都讲不清楚。练习:背诵滕王阁序和王勃的另外两篇骈文。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