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难点解析内容感知这篇著名的骈体文,记叙了阎都督为饯别宇文刺史而举行的盛大宴会,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及怀才不遇之情,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所谓的“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文章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气势奔放,具有雍容华贵的特征。这篇赋交代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和人物,描绘了滕王阁自然、人文景观和宴会盛况,最后感叹命运、述说身世,交代写作目的。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剖析: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射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人有俊杰,地有灵气,徐孺子使得陈蕃专为他设下床榻。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据说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人寻找,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出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徐孺下陈蕃之榻: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2.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剖析:年纪老了应当更加豪壮,哪能在白头时改变初衷?境遇不好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凌云的壮志。宁,怎么能。穷,境遇不好。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剖析:关山难以逾越,有谁同情迷路的游子?(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逢,人人都是异乡的来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剖析: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这两句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二、重点语段1.“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至“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剖析:
本段第一句是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第三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接着两个三字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第五句又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宇宙无穷;二是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第七句是虚写,言“望”“看”,实际是想。语义双关,“日下”既实指太阳下山,又指长安;“云间”既指天上之云,又指吴会。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然后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2.“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至“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剖析:这一段转入更强烈的抒情: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李广”句从历史中选取两个事例,安慰失意之人,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见机”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第四句用两个六四句加以拓展,申述以上观点。前两句言之凿凿,后两句反问有力。一个“非无”,一个“岂乏”,摇曳有姿。第五句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结上文,开启下文。下面三句,描绘了理想的人格境界。再用四字短句,写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最后以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反衬自己的坚定意志。知识拓展《滕王阁序》写景“四美”《滕王阁序》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勾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力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舳”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据记载,公元675年,王勃赴交阯省亲而路过南昌,适逢都督阎公重阳登高,为滕王阁重修竣工设宴,王勃被邀入席,遂作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五代时王定保编著的《唐摭言》有生动的描绘。当时的王勃实际上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早年便聪颖过人,据说“6岁能文”,9岁作《指瑕》十卷,10岁通六经,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后因戏写《檄英王斗鸡文》而被逐出王府,流落四川。24岁又任虢州参军,因藏匿和杀害官奴被叛死罪,后遇大赦,才捡到一条命。
从以上史事我们可以看出,王勃是个不太安分守己之人,也许大凡有才华之人都有不安分的一面,所以也多不讨权贵的喜欢而难获得重用,因此多波折、多磨难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也是由于这种坎坷的生活遭遇与仕途遭遇本身就是一种障碍,而这种障碍则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但是诗人不同寻常的地方,就在于能够把这种压力化为动力。他们在生活中尝尽了人间苦果,却不以为苦,反而把它们酝酿成了优秀的诗篇,而这些也正是给诗人们最珍贵的补偿。你平常是怎样对待挫折和压力的呢?你有没有变压力为动力的经历?你有没有在挫折面前灰心的经历?如果有,请对照一下,总结出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