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学案●从容说课本文是一篇著名的骈体文。文章由洪州的位置、地势、人才写到宴会,用铺陈夸张的笔法写出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的三秋风光,渲染宴会的盛况。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和身世感慨。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及怀才不遇之情,表达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文中虽然也流露出封建文人的悲观宿命情绪,但人生态度还是积极的。本文写作技巧颇为高超。作者运用铺叙手法,进行叙事、写景、抒情,并将三者融为一体。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主嘉宾,再叙时令景物,然后描写阁内的近景和阁外的远景,接着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拓开笔势,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到自己,以谦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全文叙事条理清晰,写景雄伟壮丽,抒情真挚委婉,显示出一种纯任自然,一气奔放的境界。文章突破六朝骈体文的旧格局,带有新气象。文中词藻虽然华丽,但不晦涩,而且某些别出心裁的佳句,长期为人传诵,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善于将古代事典中传诵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等等。文章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气势奔放,音调铿锵。因此,教读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反复美读,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2.掌握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以及善于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故、尽、属、即、且、矣”的意义和用法。能力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文言仿写训练。2.熟练背诵2~5段。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2.辨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2.指导学生背诵2~5段。●教学方法1.诵读法(文章属骈文,句式整齐,便于诵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不断培养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2.点拨、归类法(如解读词语时,多以练习形式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点拨总结,以巩固旧知,积累新知。)3.讨论法(对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如作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融情于景的特点可通过师生讨论寻找解决途径。)●教具准备设计CAI,制作“南昌滕王阁”图片;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字句,初步感知文章大意。[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时用多媒体投影“南昌滕王阁”图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同学们一定耳熟吧。这历咏不衰的名句出自何处呢?(学生回答)是的,它出自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更是出自少有才名的王勃之口。《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可见一斑。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滕王阁序》,深刻感受一下他十足的文学才情。二、解题1.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2.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出示投影: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星分翼轸(zhìn)襜帷暂驻(chân)睢园绿竹(suî)B.瓯越(ôu)俨(yn)睇(d)眄(miǎn)C.戟(qǐ)披绣闼(t)叨陪鲤对(dâo)D.骖(cânfçi)逸兴遄飞(chun)命途多舛(chuǎn)答案:C(叨tâo)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点拨: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如:豫章/故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如: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七字句可以有四种读法,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④都督/阎公/之雅望。4.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出示投影:指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胜友(才华出众的友人)如云家君作宰,路出(过)名区访风景于崇阿(高大的丘陵)披绣闼(小门)舸舰弥(满)津遥襟甫畅,逸兴遄(迅速)飞纤歌凝而白云遏(阻止)气凌(超过)彭泽之樽
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天高地迥(远)怀帝阍(皇帝的宫门,指朝廷)而不见穷(困厄,处境艰难)且弥坚台隍枕(倚、据)夷夏之交时运不齐(有蹉跌,有坎坷)谁悲失路(迷失方向)之人舍簪笏(代指官职)于百龄答案:D(失路,比喻不得志。)四、初步感知课文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2.提问: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学生思考后,明确: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第4、5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第6、7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五、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具体研习课文内容,掌握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二、具体研习文章第一部分(第1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提问: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名称的沿革,兼顾历史与现实,道出历史的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写出了地势之宏伟。3.提问:从“物华天宝”到“宾主尽东南之美”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龙光射牛斗之墟”一句呼应“星分翼轸”;“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为当时“洪都”人才的出场作好铺垫)。“雄州雾列”四句将地势与人才两方面交叉在一起写。(“雄州雾列”写地,是“星分”四句的补充;“俊采星驰”写人,是“物华”四句的发挥。“台隍”一句复说“星分”四句,“宾主”一句补充“物华”四句,并为引出后文作铺垫。)4.提问:作者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5.提问: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史久远界域之大物产丰富人才俊美6.学生依据板书试背课文。三、具体研习文章第二部分(第2、3段)。1.学生集体朗读第2、3段。2.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风光。明确:“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点明时令,紧扣题中“秋日”。“潦水”二句抓住“秋水”“秋色”写秋景。“俨骖”以下四句叙写来阁过程,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层峦耸翠”以下八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披绣闼”
以下写登临所见:“山原”两句,写山川之美;“闾阎”以下四句写人烟之盛、富庶祥和的气象;“云销”四句写自然景物;“渔舟”以下四句收束前文,写生活之乐与候鸟之歌。3.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秋景的句子。然后讨论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明确:本部分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4.学生仔细品味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选景象的特点及所描写的意境的特色,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注意语言要有文采。5.学生朗读或试背第二部分。山水秋景板书:阁周风光,自然人文宏伟构筑人烟兴盛四、具体研习文章的第三部分(第4、5段)。1.教师范背第4、5段。2.提问:本部分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明确:本部分写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甫畅”以下八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伤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直抒内心深层的伤感。而“望长安于日下”以下十句,则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既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
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宴会欢娱(喜悦)板书:宴会盛况,人生感慨人生感叹(悲伤)壮志不易(乐观)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点拨:要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不在挫折面前折腰,而要笑傲困难,树立战而胜之的勇气,把自己培养成能看到事业未来有的胆识者。4.学生试背本部分课文。五、具体研习文章第四部分(第6、7段)。1.学生集体朗读第6、7段。2.提问: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思考后,明确:第6段由个人遭际写到途经滕王阁,有幸参加宴会,自当应命为诗。第7段写自己对主人的知遇之恩表示感谢,对本次盛大的宴会表示依恋。3.学生讨论:文章前后是如何照应的,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前后有两处照应:一是宴会开始照应宴会结束;二是作者自己以谦词入场照应谦词退场。这样写首尾联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4.学生试背最后两段。重言身世抒发志向愿赋诗文谦词作结六、化零为整,学生集体朗读全文一遍。七、课堂练习出示投影: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1.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依然歌舞不休。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描写了阁之高之静。C.第五句写阁外景象,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白云倒映在潭水中,天天悠然飘浮。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斗转星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空自奔流。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对滕王阁分层描写,最后一句以议论作结。B.第二联对仗极为工整自然,毫无斧凿之痕。C.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与李白诗“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抑郁但不消沉。答案:1.A(写滕王阁的过去。)2.A(最后一句是写景,以描写景象而作结。)八、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课文2~5段。2.就从课文中找出能触动你心灵的一句话扩展开去,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骈体文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抽查两名学生的背诵情况。二、出示投影:默写填空。1.,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2.腾蛟起凤,;紫电清霜,。3.潦水尽而寒潭清,。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5.落霞与孤鹜齐飞,。6.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7.遥襟甫畅,。爽籁发而清风生,。8.关山难越,?萍水相逢,?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10.杨意不逢,;钟期既遇,?三、涵泳文章的语言艺术。1.提问:全文以四六句为主,另外还有几字句?不同字句交错运用有何好处?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除四六句外,还有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甚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文气自然流转。点拨: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呼”“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而提顿。2.使用对偶句,是骈体文的共同特点。让学生根据下列要求,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用例来,并体会多用对偶句的妙处。“四四”对“四四”: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六六”对“六六”: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六四”对“六四”: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点拨:文章多用对偶,音律和谐,抑扬顿挫,读来富有音乐之美,再者使得语气奔放自然,又富有诗意之美。3.讨论:找出文中引用的典故,试以两个分例,谈谈用典的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用典也是骈体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来影射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其实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典故,表现得非常委婉,含蓄。总之,文章适当运用典故,可使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4.出示投影:下文的三处空缺,用哪一项填充,才能分别与前边的语句构成最佳的对偶句。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但此时此地,有何话不说?我谨以是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和平可期,,杀人者终必覆灭。A.人民无比沉痛志不绝争取民主B.人心异常悲痛志不绝民主有望C.人民异常悲愤意志坚民主自由D.人民生活痛苦斗志昂民主有望答案:B四、赏读《与朱元思书》,完成文后习题。出示投影: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①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②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注:①富阳:县名,在今浙江杭州西南部,以县城位于富春江之北而得名。富春江沿岸为著名风景区。桐庐:县名,在今浙江杭州西南部,富春江沿岸。②经纶:筹划管理。阅读提示: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旅行所见的一封信,仅百余字,却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自己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情。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缥碧()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2.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写景的,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3.找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答案:1.piǎolnɡlnɡyînɡyuânl2.采用了总分结构来写。先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接着承“异水”二字,抓住“清”“急”的特点,具体生动描绘;最后承“奇山”二字,通过景物描绘,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高峻,幽静。3.听觉方面的,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视觉方面的,如: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五、课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可激励我们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可借鉴文章的语言技巧,不断写出有文采的习作。
六、布置作业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景色”为范围,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至少写出两个对偶句来,且有思想,有意境。)例子: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选自《高考状元作文》P271,孔立新主编,文汇出版社)板书设计历史久远界域阔广物产丰富人才俊美对用山水秋景偶典宏伟构筑人烟兴盛音凝宴会欢娱(喜悦)人生感叹(悲观)壮志不易(乐观)重言身世抒发志向愿赋诗文谦词作结●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醒心亭记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2)一山之隅,一泉之旁()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欧阳修为“丰乐亭”作记,并且让曾巩为“醒心亭”作记。B.“醒心”这个亭名是韩退之根据那里的风景可使游人“其心洒然而醒”来命名的。C.曾巩认为欧阳修的快乐不在于一山一水,而在于天下富足太平,学者成才。D.作者把能与欧阳修同游作为幸运的事情,因为欧阳修是个不可多遇的优秀人物。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2)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4.第2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请用自己的话来说,“善”在哪里?【参考答案】
1.(1)仅,只是(2)角落2.B3.(1)有时候,游人喝醉了,劳顿了,就一定到醒心亭去远望(山水)。(2)我能够凭借(这篇)文章在欧阳修的文章后面依托扬名,难道不是高兴和幸运的事吗?4.第一个“善”是说欧阳修建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