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滕王阁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勃及其骈体文的特点。 2.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其中的文学典故。 3.通过语言,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文中部分虚词与实词的用法。 2.通读全文,疏通文章,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的典故。 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江南三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呢?(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三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岳阳楼:《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三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作家及其写作背景介绍 1.关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三、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1、语句方面: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语音方面:平仄相对,音律和谐。3、用词方面:多用典故,讲究藻饰。四、整体感知 (一)朗读全文,注意读音。(二)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读法指导: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B六字句的断句:(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C.七字句的读法(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E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F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G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H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三)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扣题中“洪府”二字)。——由地及人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题中“秋日”“登滕王阁”六字)。——由人到景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发人生感慨(扣题中“饯”字)。——由景生情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扣题中“别”字,复表“饯”意)——情深意长五、具体分析 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故:旧 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以······为襟、以······为带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 高:尊贵 分析: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 彻:普照 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分析: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其一,色彩变化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警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其二,远近错落之美。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尽其美,又有层次的远近变化。“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其三,上下浑成之美。“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这四句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有层台碧瓦攒刺云霄,下有飞架的阁道丹彩欲流,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危楼高耸的壮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_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其四,虚实相映之美。作者登高临远,不仅骋目八方,而且思接千里。文中既实写目见之景,又发挥想像,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如此虚实相间地模山范水,既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天联想,登山临水,视通万里。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 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2.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名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分析六、七段:
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 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 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 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六、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宇文新州及自己途路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著态度。他引用众多典故,从各方面说明自己的困顿处境,在这里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又感情急转,表示自己白首不移,困而弥坚。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七、写作特点:1、讲求对仗,节奏分明2、骈俪藻饰,辞系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比较阅读,提高能力1、《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都是序文,两篇文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试比较它们的异同。(可从形式和内容入手)小组讨论,交流小结。参考:形式上都记叙游宴集会,语言优美典雅,讲求词采对仗。《兰亭集序》语言骈散结合,句式参差变化,音韵和谐。《滕王阁序》追求形式美,逢句必对,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内容都从眼前的盛宴写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乐极生悲,因事伤怀,抒发人生的感慨。基调较低沉,而后由低沉转向高昂,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取向,最后收笔都落于眼前事。《兰亭集序》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较含蓄地表达了积极的人生观:热爱生命,珍视美好的人生。写景淡雅空阔。《滕王阁序》所写之景壮观,色彩绚丽,蕴集丰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抒情更直露,淋漓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