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留胜迹千古诵华章——《滕王阁序》的景物描写之美
江山留胜迹千古诵华章——《滕王阁序》的景物描写之美
张军喜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是骈体文中一篇久负盛名的精品。上元二年九月,王勃往南海省亲,途中路经洪州府,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在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正巧赶上了这次盛会,于是在宴会上挥毫写成了这篇临别赠言。历史上的滕王阁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名字仍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为祖国的江山增辉,这不能不归功于王勃的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我们可以说,《滕王阁序》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厦上的一片璀璨夺目的琉璃瓦,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王勃这篇序文之所以能成为千百年来遐迩传诵的名作,是由于它的艺术构思迥异寻常。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下面着重从景物描写上谈谈它的艺术特色。 一、远近错落之美 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尽其美,又有层次的远近变化。如写滕王阁一个个接连不断的宫殿是建在岛屿萦回曲折的沙洲上,则用“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用“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出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山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用“云销雨霁”写水天浩淼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篇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既用素描的手法点明了它的曲折起伏,又用拟人手法和美丽的词藻把宫殿的华美、建筑的巧妙生动地刻画出来。 二、上下浑成之美 序中写滕王阁建筑的高大,有重重迭迭的楼台阁道,下面靠近江边,则说“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上有层台碧瓦攒刺去霄,下有飞架的阁道丹彩欲流,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危楼高耸的壮观,用“耸翠”、“流丹”把它那耸入云霄和倒影在深不见底的水里的雕梁画栋的金碧辉煌形象地突现出来。再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成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暮色苍茫,天上的落霞跟水面上的孤鹜似在齐飞;碧波万顷,水天相接,上下恰好融成一色。写景细腻,体物入微,达到了融情入景、景物交融的境界。无怪乎当时都督阎公读到此句,叹为“真天才也!” 三、色彩变幻之美 文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落山紫”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
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四、虚实相映之美 作者登高临远,不仅骋目八方,而且思接千里。文中既实写目见之景,又发挥想象,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如此虚实相间的青山秀水,既令读者对写景有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开联想,登山临水,视通万里。 五、渲染烘托之美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袖”四句把视野引向了周围的环境。上句用一个“扑”字写出了站在滕王阁上俯视所有城内城外的房屋就像爬伏在地下似的。不但衬托出人烟的稠密,而且再一次把“滕王阁”的“高大”淀染烘托出来。用“钟鸣鼎食”则把滕王阁周围都是豪华富庶人家以及他们那种阔绰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下句用“迷津”二字也把来往船只塞满了渡口的热闹气氛写得恰到好处,“青雀黄龙”不但形象地刻画出这些船只的美丽,也衬托出往来客人的华靡侈丽。这样,滕王阁的雄伟壮丽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也就更显得不同寻常了。 六、穿插照应之美 文中写参与宴会的人物,则在全文的开头除首先把设宴饯别的主人都督阎公和被饯别的客人刺史新州宇文氏作了交代外,还用“滕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这一对偶句,说明作陪的客人也都是些富有才华谋略的文官武将。写宴会的时间,则穿插在第二自然段内驱车至滕王阁之前。写宴会的盛况,则穿插在第三自然段内,先渲染宴会中吟诗作赋、唱歌跳舞、弦管并奏的热闹气氛,接着用“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一对句极言都督阎公所设宴席酒菜之丰盛,有如梁孝王的睢园宴客,豪气胜过了陶渊明的“有酒盈樽”,把宴会的盛大场面烘托得淋漓尽致。 综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