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与《山举秋暝》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望月怀远》与《山举秋暝》

ID:1103810

大小:1.33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2-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望月怀远近体诗常识 近体诗常识1.唐代称律诗为近体诗,绝句中也有近体诗。这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2.律师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3.近体诗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4.律诗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对仗。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唐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人。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为校书郎。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在朝时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后被李林甫排挤出朝,贬为荆州长史。是开元时代的贤相之一。 张九龄是初唐诗坛大家,和张说并称“二张”,二人均位至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诗篇传世。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张九龄工诗能文,尤擅五言古诗,诗风和雅清淡,开盛唐王孟一派。有《张曲江集》。其诗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怀远》传诵久远。《唐诗三百首》入选的第一个诗人就是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歌翻译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怜:爱。滋:生。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散步,忽觉露珠侵人肌。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它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构思奇巧,含蕴有致,浑成自然,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佳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二、因何而怨?又怨什么?颈联在行文上有何特点? 三、“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是去赏月还是去做什么?反映了诗中人什么情态?此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竟夕相思不能入睡,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更勾起对远方人的思念。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四、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尾联的特点 小结: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山居秋暝[唐]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他的名字来源于佛教里的一个菩萨名“维摩诘”。开元九年中进士,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早期有抱负和热情,写过一些昂扬奋发诗篇。张九龄罢相后,他逐渐转向消沉,笃信佛教,长期亦官亦隐,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表现出逃避 现实的消极倾向。但也有一部分山水诗,以雄健和清远的笔调,出色的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区别于“边塞诗派”)杰出的代表作家。王维多才多艺,除做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被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歌翻译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指秋天的谅爽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叶摇动,渔舟正要沿水而下去撒网。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芳菲虽已消歇,王孙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一、诗中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概括出来。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二、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以“喧”来反衬“静”,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三、空、静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么样的心情?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 四、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 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