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张九龄
1、作者简介。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歌。检测预习情况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他位居宰相期间,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应尽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刚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陷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卒于曲江私第。他大力倡导诗歌创作,并亲自实践,对诗歌创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诗歌由淡雅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喻,对初唐诗风的转变,也起了推动的作用。作品有《曲江集》。作者简介
1.诵读本诗,结合注释揣摩诗歌内容;2.感受本诗阔大雄浑、豪迈恢弘的艺术境界。学习目标
2.首联乃千古名句,它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找出首联中的两个关键字,分析其表达效果。3.颔联中能体现诗人情绪的是哪个字?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4.颈联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5.尾联:面对如此美好的月光,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最后,“梦”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本诗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1.结合诗歌朗读,用流畅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导学提纲
【诗文解释】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我展示,我能行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找出首联中的两个关键字,分析其表达效果。“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海上明月共潮生)“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一个“共”字,说明此时不单单只有我一个人在望月,“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之情。
颔联:颔联中能体现诗人情绪的是哪个字?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怨”“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我展示,我能行
颈联:写了什么内容?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整夜相思不能入睡,吹灭蜡烛,披上衣服索性欣赏月光。动作描写:灭烛、披衣(对月相思,夜不能寐,吹熄蜡烛,外出赏月)心理描写:怜光满(怜爱满屋子的月光)细节描写:觉露滋(“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披衣赏月,不知不觉,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面对如此美好的月光,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最后,“梦”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把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太过轻盈,不能送给捧到手里送给远人。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了诗人怅惘、失意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本诗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A、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B、实虚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诗文总结】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背一背,记一记3分钟时间背诵本诗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因“思”生“怨”,“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竟夕”,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C.颈联作者由自己过渡到友人,设想友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吹灭灯烛,因为满屋的月光,柔柔的、静静的,使人怜爱,催人联想,逗起了相思之情;“披衣”,到庭院走走,时间一久,不觉露水打湿了衣裳,而相思之情更为浓重。D.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试一试
C颈联作者由自己过渡到友人,设想友人彻夜难眠的情形。应理解为:是诗人自己彻夜难眠,吹熄蜡烛,披衣外出欣赏月光。
作业布置1、默写这一首诗。(⑤—⑧号同学必做,其余同学选做)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首诗。(①—④号同学必做,其余同学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