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2、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O
《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2、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O
①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②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③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1.绝句每首定格为U!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匕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1、简明了解诗人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x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網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第二幅"明月松间照"一一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一一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
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3、把握诗歌的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O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
物勾画得如此幽美z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矢口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
水诗何以与众不同。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uAO三、背诵这首诗歌。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王维田园诗歌的诗情画意。2、理解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旨。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景中含情,言外有意的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王维,走进唐朝田园诗: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唐
朝诗人王维和唐朝田园诗。1、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蒲州人。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宁王、薛王待他就象师友一样。王维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到张九龄罢相之后,他倍感沮丧,有归隐之心。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網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遁世,日益信奉佛教。"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极不顺利,竟至险遭杀头之祸。作为一个诗人,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为盛唐诗坛大增光辉,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诗人。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讥刺贵戚宦官,谴责纨挎子弟,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后期诗歌,因世途险恶,崇奉佛教,而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2、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介绍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山水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
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沖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山居秋暝》二、多形式朗读诗歌三、品读诗歌1、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景?(山、雨、秋风、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2、根据诗歌,请用一句话分别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这些景?明确: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带寒意的秋风,皎洁的月光星星点点洒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动;听见竹林中
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是渔人乘着月夜去捕鱼。3、诗人用这些景物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一些形容词来描绘一下明确:勾勒出一幅清新、静谧、空寂而生机勃勃的山间秋景图,有声有色,错落有致,叫人向往和陶醉。(诗中有画)4、第五、六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对偶;以动衬静(用"喧’和"动"衬托"静")5、背一背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6、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确:表达了诗人希望忘情于山水,寄情于山水的理想以及洁身自好的志趣。(山中要比朝中好)7、第一句"空"与"新"字能换吗?"空"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与作者希望远离尘嚣与俗世的愿望正好相吻合。
"新"字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8、再次朗诵全诗四、小结本诗反映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五、作业布置1、完成《点击》2、背诵全诗《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的1、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教学重难点:①鉴赏诗歌。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_、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_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二识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x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網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三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O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
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四知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網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五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六、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3、诵读全诗。七明晰诗意: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通过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4、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5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6、总结画面内容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
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7、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八再次诵读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九深入鉴赏: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写此山为"空山"?结合诗局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明确:"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心境:空明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冈!I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明确: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4.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那他为什么又写了喧闹的浣女和下水的渔舟呢?明确:浣女也好,渔舟也罢,还是在写山居的空明与纯静,写人心的宁静。诗人仅仅是以动写静,以闹写静而已。(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5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明确: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6知人论
世: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網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7读下列文字: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王维结合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倒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明确: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人淳厚、朴实,以人和而望政通。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十思考: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目标: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2、理解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由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引入新课。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学生先读书下注释,后教师补充)1、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岁丧父,由嫂氏抚养成人。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z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2、背景知识补充: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抒写
三、鉴赏诗歌1、诵读全诗,理解大意: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干里外的潮州。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4口卩。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2、整体感知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3、讨论交流(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2)仔细体会〃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云横奏岭、雪拥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
四、拓展延伸:比较柳宗元与韩愈的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明确:韩、柳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贬谪诗,但在思想情感上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U!州》作于诗人初到柳州的时候这一次的岭南之贬,比十年前的永州之贬更加使诗人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诗人面对自己在仕途上的再次挫折和〃百越文身地〃的恶劣的控诉。环境,其情感基调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的,但同时也有对恶势力《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离京去贬所,到达蓝田县时写的,此时诗人的怨愤尚有余息。此前,韩愈已是刑部侍郎,经过多年的历练,其仕途正是通达之时,而且是抱定”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但皇帝不察忠心,几至杀身。故此,诗歌中充满了不平之气。”不平则呜”,所以诗虽出以凄切之语,却不衰飒,有一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充斥在诗歌中。五、作业布置:背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板书设计: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韩愈——文以载道古文运动宏伟奇崛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差异:柳:情感基调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也有对恶势力的控诉韩:〃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充满了不平之气〃不平则呜〃,〃忠犯人主之怒〃赏析: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X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干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干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毎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
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上来就有高屋建範之势。三、,十四字形成一整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有B,诗意盎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目标:1、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3、熟读背诵诗歌。教学重点及难点:1、忠而获罪的愤慨。2、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教学设想: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教学内容及过程:—、导入课文。二、揭示目标。(同上)三、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朝奏()九重天()衰朽()知汝远来()瘴江()弊事()2、填空:
(1)本诗作者是()代(厂字(),他倡导()运动,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2)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o四、指导阅读、感再体会。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文学上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3、自由朗读,学生互相点评。要求:从字音、节奏、停顿、感情等方面入手。4、教师范读全诗,体会老师对节奏与感情的处理。5、学生放声朗读,揣摩感受;也可相互之间交流心得,互相提高。6、齐读全诗。五、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相译释诗句,圈点疑问。2、学生质疑:(1)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贬:降职。圣明:指天子。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蓝关:即蓝田关,又称峻关。(2)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3)翻译大意。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那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掰口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六、讨论交流。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明句?表明了什么?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分析: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
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七、总结归纳,质疑练习,拓宽延伸。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2、学生小结,质疑询问。3、面对诗人此种情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以为该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又该以何种心态来面对呢?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