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日月而摘星辰舞鬼斧而展神工——品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大学语文论文傍日月而摘星辰舞鬼斧而展神工——品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孙永方(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江苏新沂221400)[摘要]《梦游天姥吟留别》由于诗中思想感情大波大澜,意境恢宏壮阔,形象博大新奇,给人一种真力弥满的感觉,使人感到诗人仿佛可以傍日月而摘星辰、舞鬼斧而展神工。其中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跌宕的感情,朴素清新的语言,纵横不羁的笔势,长短错落、富有节奏的诗句,都使这首浪漫主义诗篇大放异彩。[关键词]李白;意境;浪漫主义;新奇;朴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9-0092-02《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在天宝四年(745)初秋即将离开山东到江浙一带漫游时的留别之作,它不是一般的赠别诗,而是通过记梦、游山借题发挥,畅叙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时他在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对光。可是李白有更高的追求,一颗不安定的心促使他告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征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诗人以“梦游天姥”为题,凭借大胆想象,构思了天姥山中神奇变幻的景象和令人神往的洞天仙境。梦境的美妙是为了同现实的污浊相对照,也是为了通过虚幻的梦境说明:世俗所向往、达官贵人所沉迷的享乐生活,都不过如同一场春梦,长久不了。诗人以纵览古今、明察世事的超脱姿态,表示了轻视权贵的坚定情志。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是立足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清晰分析的基础之上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尽管在“古来万事东流水”中流露出伤感情绪,但这是对世人热衷追求富贵享乐生活的否定,李白的思想中随着人生无常的观念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和对权贵的妥协,而是对权贵的蔑视与反抗。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内容的发展,可分为“梦前”“梦游”“惊梦”三个部分。开头以瀛洲比天姥,“海客谈瀛溯,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衬笔,一开笔就带有神奇色彩。然后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两者相比,诗人舍弃了传说不实的仙山,选择了现实存在的天姥。接下来便描写天姥上的高大,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天姥连天向天横”;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烦”。在这里,诗人借越人的介绍,用衬托和比较的手法,显示了天姥山的高峻壮观。由此产生了寻游名山的愿望,唤起人们的幻想。
中间一段描绘了极为奇幻而畅快的梦游,展现的是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是全诗的主体。诗人在月夜清光的照耀下,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歇宿过的地方。诗人脚穿谢灵运式的木屐,登上灵运当年攀登过的青云梯。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顶峰,梦境通过景物的变化步步展开,景物随梦境步步变化,幻想色彩随景物一步步加浓。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金碧辉煌、光明灿烂的神仙世界。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但又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倚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颤栗,层颠为之惊动,不仅龙、熊有生命的动物以吟、咆表达感情,就连山林也能为之惊动颤栗,烟、云、水都满含忧郁,与诗人的感情成为一体,形成物我统一的氛围。在熊吟龙咆、电闪雷鸣之中,天门突然大开,神仙出场了:他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为马,虎奏乐,鸾拉车,真是五光十色。神奇热闹的场面,是梦境的高潮。仙山盛会不仅反映了作者的“天马行空”的幻想,而且读诗至此,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幻莫测的神话影片,使人心驰神往,宛然置身神仙世界。诗人对于神仙世界的描绘,并没有离开与尘世和现实的联系,并非真正依据于虚幻之中,而是在对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的描绘中,依然着眼于现实。所以诗歌第三部分抒写了梦醒后的无限惆怅,“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仙境倏然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在惊悸
中返回现实,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这里包含着诗人多少失意和不平!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大胆地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铿锵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题。这一段由写景转入写实,是全诗主旨之所在,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又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这里既有对人生的感伤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又有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对上层统治者的反抗,一吐长安三年的胸中郁闷之气。这两句神奇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不满和抗争,诗人只能用远离现实的方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这虽然只是一个封建文人在受到压抑的情况下对上层统治者表示出来的不满、鄙视,虽然和劳动人民的反抗不能相提并论,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虽然也宣扬了“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带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高昂振奋的,潇洒出尘的,读来并不消沉,因而确为我国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概括起来,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三个方面的特色。第一,诗歌充分运用想象,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又与某些具体景物交融在一起,作夸张的描写,塑造幻想中的形象,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诗中写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把幻想场面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这种夸张往往是在“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所采用的“壮言可以喻其真”的艺术手法。正是靠着成功的夸张才使这首诗形象鲜活,顿生光辉。杜甫评价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决非溢美之词,而是十分恰当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是为了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醉心于神仙世界的遨游,正是为了反映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贵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亮。对想象中瑰丽奇幻的仙境的铺张描写,只因在这盏聚光灯照射下,才愈益显得光彩动人。
第二,这首诗在形式上是比较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这种诗基本句式用七言,也可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转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在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歌行体,这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有关。就这首诗来说,句法多变,极富创造性,全诗以七言为基调,夹错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诗句用在一首诗里,不仅不觉得生拼硬凑,而且浑然一体,非常和谐。这是因为这首诗的句子长短的变化,完全是随着诗人感情的激荡起落而变化的;反过来说,这种句子长短的变化,正适应了诗歌感情或起或落,节拍或缓或急的需要,明代李东阳说李白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极有见地的评价。第三,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指他的诗歌所表现的朴素自然的风格。这首诗的语言有些地方像说话一样亲切自然,有些地方像散文一样流畅,有些地方看来用字平平,却平中见奇,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都显示了这种特色。它的鲜美明丽的色彩是从意境中生发出来的,不是靠文字雕琢得到的。总之,《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由于诗中思想感情的大波大澜,意境的恢宏壮阔,形象的博大新奇,给人一种真力弥漫的感觉,使人感到诗人仿佛可以傍日月而摘星辰、舞鬼斧而展神工。其中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跌宕的感情,朴素清新的语言,纵横不羁的笔势,长短错落、富有节奏的诗句,都使这首浪漫主义诗篇大放异彩。参考文献[1]丁帆,杨九俊.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
[2]吴小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C]//古典诗词札丛.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孙永方,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