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自主学习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参考答案: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2.诗人当时在兖州,为什么写游程不从这个地方开始?为什么把时间安排在“月”“夜”?为什么要“飞渡”?为什么要以“谢公宿处”作为登山起点?参考答案:为的是把梦游的感受写出来,时间短,行程快,心情切、意境美,给人以亦幻亦实、若梦若真、惝恍速离、心动神驰之感。诗人写游程既不从当时所在地兖州开始,又不立即从登山起点“谢公宿处”开始,而着力描写了“飞度镜湖月”的情形,真可谓神来之笔。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接下去再写登山。这样写体现了“梦游”的特点,从中可了解作者构思的匠心。3.登上天姥,看到哪些离奇景象?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山路本是险峻的,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一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还不能说是仙境,但已经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拌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诗人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这瞬间的宁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相辉映,真正的仙境出现了,使人有恍若身入仙乡之感。梦境步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令人目不暇接。这里的写景,既有照应上文“天姥连天向天横”的作用,又是为了烘托下文写“仙境的出现”,体现了诗作的脉络。4.诗人为什么要把虎、鸾、霓衣、风马、云之君、金银台等事物写进诗里?参考答案:从“霓”可见神仙服饰的瑰丽缤纷的色彩,从“风”看到神仙御风而行的迅速;“虎鼓瑟”是伴奏的音乐,“鸾回车”是伴行的仪仗;“云之君”是众多神仙中能辨识者,“金银台”是神仙洞府光明辉煌的雄伟建筑。诗人丰富的想象于此任意发挥。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瑰伟鲜明、声色并茂,炫人眼目,引人入胜的图画。此中作者暗用了许多典故,借以渲染神仙世界的美丽、光明,用以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黑暗。5.梦醒时为什么要“长嗟”?参考答案:梦中为之心驰神往的仙山奇境消失了,诗人很无奈地回到现实中来,神仙世界只是遐想,“信难求”。“长嗟”反映了诗人心情上的失落、政治上的失意,对现实的失望与不满。6.本诗题为“梦游”诗中有无点题之处?既然是写梦游,为何要写现实?参考答案:“我欲因之梦吴越”中之“梦”既“梦游”之意,正是点题之处,其中的“之”正代表现实情况,越人谈论天姥,是诗人梦游的动因,这首诗借梦游展开想象,用以表现作者对祖国山川的向往,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憎恶,诗人立足现实,从现实入梦而“梦游”,待梦醒又回到现实生活,“失向来之烟霞”,这样使梦境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借以表情达意。所以在梦游前、后都要写现实。诗中写的,是梦游,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这样使想象不离现实,更加强了表现力。-1-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