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导学案[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2.感知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3.背诵诗歌。[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学法指津]1.理解“孤蓬”、“班马”等词语的意思。2.在反复的吟诵中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真挚而复杂的情感。3.换词赏析。[知识提炼]1.写作背景李白虽然仕途坎坷,报国无门,但终于让他觅得了一生的知音。李白离开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东兖州,又与杜甫再次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可以说,与杜甫这样的挚友的交谊是李白一生中最为舒心的时光。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良宵虽好,难敌晨鸡之啼鸣,朋友终究无法长久的在一起,而李白又是如此一个珍视朋友的人,所以他的诗中不乏与友人话别的诗作。2.预习内容(1)文学常识积累。这首诗是____体诗,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青山横北郭 郭__________②白水绕东城白水________ ③此地一为别为别____________④孤蓬万里征孤蓬_____ 征______ ⑤挥手自兹去 自兹_________⑥萧萧班马鸣班马__________3.基础知识
①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理解“孤蓬”这一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效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巩固]1.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是送别诗,两首诗所写内容、手法有何异同?熟读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他的美好祝愿。比较学习,巩固深化。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链接]1.《送友人》赏析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2.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城、郭“城”本义为城墙,古时建邑立都先要建城池作防务之事,《说文》“城,以盛民也,从土成,成亦声。”段玉裁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古时指墙的同义词很多,像“墉”“堵”“垣”“墙”等。如仔细考究,现代汉语常用的“墙”字,《说文》日:“垣蔽也”。段玉裁“垣”下注日:垣自其大言之,墙自其高言之。可见,墙字强调的是遮蔽、
保护功能,与“城”义最近。现代汉语中“城”的基本义是城市,但一些古词汇留传至今,仍保留“墙”义,如万里长城的“城”。即是万里长墙。.宋周密《齐东野语·避讳》说:“梁太祖父烈祖名‘诚’,遂改城曰‘墙’”。“郭”字在《说文》中的本义早已废而不用,《说文》“郭:齐之郭氏虚。”按照段玉裁注“郭本国名,虚墟古今字”的理解,“郭”应指郭国的废城垣。因古时建城常有两重或多重城墙,内城较坚固正规,外城一般只用泥土堆砌,要求不高,故借用“郭”字称之。“城”“郭”二字分言时常有区别,如《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时只是调换用词的泛指,如此诗的“北郭”“东城”,郭、“城二字无别,“郭”仄声不入韵,“城”平声入韵;也可理解为互文。“班马”《说文》“班:分瑞玉,从珏(jué)刀。”这是个会意字,刀置两玉之间,故为“分瑞玉”。引申有“分离”“赐予”等义,诗中指“离别”,故《左传》有“班马”一词。’王琦注李白此诗说:“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此联是名词语,在张志和《渔歌子》中对此类型已有接触。名词语能产生含蓄的诗歌美学效果,为前人所看重。清人《一瓢诗话》说:“欲知杜诗大义,先准张表臣《读杜》一则,略有端倪矣。其日:余读杜诗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功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叹其含蓄如此。”分析可知,杜诗此两联都是名词语。再向后,温庭筠《早行》诗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名句,陆游《书愤》诗有“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名句,皆为含蓄的名词语。李白为一代诗宗,在其前代,名词语多见于散文,自兹之后群起效尤,足见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