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反思 《将进酒》教学反思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讲到这里,学生们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朗读整首诗歌。最后,我请出了之前朗读地不太入情的学生朗读全诗,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用浑厚的几乎完美的声音读完全诗,且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那种摇头晃脑的感觉仿佛李白再世。面对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我激动不已,我想这首诗我已毋须多言,因为学生们已经深深体会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想象已越过课堂回到了几千年前的颖阳山居。 整堂课,我没有过多地介绍李白,也没有完全停留在诗句解析上,我从朗读切入又用朗读收尾,运用对比朗读、学生自读、学生模仿朗读及全班齐读等方式来支撑课堂,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美妙的声音在点燃学生们的.,是古典诗歌的绝美韵律把他们带入了真实而又动情的诗歌情境中。 由此,我领悟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效果。恰当使用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渐领悟到最后不断内化成为一种语感。
当然,如果我能在传授朗读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或者在课堂上能为学生做一些个性化朗读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那教学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我想这堂课所做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今后我会在朗读教学方面继续摸索下去,寻找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的.良好方法。 《将进酒》教学反思 《将进酒》这首诗是千古名篇,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要想上好这堂课,真的很难。诗歌教学究竟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深知: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所以我看了《百家讲坛》"诗仙李白'、"诗歌唐朝',《唐之韵》"一代诗仙'等视频,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李白。在此基础上我反复揣摩每一句诗、每一个词,把备课的归属点定位在李白的诗歌魅力和人格魅力上。我决定以读为基本线索,重在对诗歌进行理性思考,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诗人的情感。 可以肯定的几点: 1、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刻意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环节,而是按学生活动的自然生成来推进课堂,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各环节的时间。
2、老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因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丧失。老师投入.去带动学生,用鼓励和赞许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在总结提升阶段,老师的主导地位尤显重要,一句话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课堂效果总体上来看还可以,但仍有不少遗憾: 1、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来。 2、诵读指点不够到位。老师在诵读指导上如蜻蜓点水,如落实到具体词语上,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3、这首诗本应让学生当堂背诵,但由于时间关系,设计的背诵环节没来得及进行。 总的看来,我个人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备课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从中悟出的很多东西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将进酒》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2.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抑扬顿挫的吟诵方式。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 4.教学重点:诗歌的吟诵方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吟诵法。 一、导入新课 初中学过的李白诗歌:《赠汪伦》《静夜思》《行路难》《秋浦歌》??李白诗歌的基本特点:豪放、潇洒、飘逸、清新?? 二、整体感知 (一)诗人写作的时间及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35岁,不得志下与朋友饮酒而作。 (二)学生朗读全诗,共同为诗歌正音。 三、设计要点 情感大起大落的四个阶段: (一)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悲叹。 1.两个"君不见'领起两组天风海雨似的排比长句 诗人落笔从空间上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基调悲壮;顷刻间黄河流程万里"不复回',基调又是悲。由此,从时间上联想人生:高堂之上,对镜自视,两鬓斑白,流光易逝,人生如朝暮间短促!悲意甚浓! 2.吟诵"天上来'高亢,水天相接、滔滔而来之壮阔;"不复回'短促,现势不可回之斩钉截铁般慨叹;"悲白发'"青丝'"成雪'缓重低沉,叹鬓发斑白之巨人式感伤。
(二)豪情自信、痛饮高歌的欢乐。 1.李白胸中没有喁喁而泣的纤弱,消极中深藏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政治上不"得意',朋友间的聚会同样也是人生中的快事;此时不得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甘休! 2.吟诵"得意'"必'读得坚定,凸显李白之自信与坚定;"散尽'"还'"三百杯'读得潇洒,极尽"散近三十余万'"斗酒诗百篇'之豪情。 "将进酒,杯莫停'读得舒缓,双重否定为后文.的到来蓄势。 (三)不屑富贵、有志难展的愤激 1.李白鄙弃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憎恨他们卑污之行径;他不仅为一己遭遇,还想到"古来圣贤'怀经天纬地之才而不为所用;表面赞曹植豪华酒宴,其实为子建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 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伏笔。 2.吟诵 "谪仙人'已醉,表现愤激之情亦有其特殊方式。此阶段"醉'读何如:"长醉'是真醉,"饮者'即是席间你我,"陈王盛宴',笑中含悲,"欢谑'不免放浪,悲而能壮。 (四)反客为主、恣意妄为的狂诞。
1.诗人已酩酊大醉,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五花马'"千金裘'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这样将宾作主,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一切不免让人想象,诗人正"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放浪形骸。诗已至此,情已至此,意犹未尽,戛然而止。突然,又如神来之笔,迸发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将与仙人同悲、同乐、同醉、同狂的读者拉回,悲凉而深沉。 2.吟诵 整体语速加快,甚至不留缝隙,表现诗人大醉后的"发狂吟';一气呵至"换美酒',作大停顿,三至五秒亦可,为收束全篇蓄势;尾句是全诗的终结,诗人即便大醉发狂,亦挥之不去"皆寂寞'之惆怅,反之,更浓、更烈、更厚、更重。读时可缓进促收! 四、本课设计构想 1.基调 基调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它的理解过程常表现为,由直观感知到分析领悟。这首诗,初读豪气十足,深入探究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主导。豪放是外壳,激愤是内核。 如
"古来'二句,"圣贤'不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 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又可理解。诗人再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明示了。 2.吟诵 吟诵是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它要运声发气,它要情通古人。中学生学习大量的古今诗词,放声吟诵必不可少。但多数的吟诵限于诗词背诵、考试得分,如此功利抹杀了诗词吟诵的浸染、熏陶目的。本课是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的第一篇,我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明白,朗诵、吟诵诗词绝不是背课文,它是情发于声,声凝于情;它有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它要抑扬顿挫甚至摇头摆身,它可模仿学习,更可自成曲调。就课堂来讲,引导学生如何去读;就习惯来讲,长期如此,可披文入情。 五、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1.在于让学生明白,诗歌原来"可以这样读',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比较热烈,为下一步诗歌教学的展开起到良好的领起作用。
2.进一步了解了李白诗歌的特点,以及朗诵其诗歌应具有的基本情感对教师能示范朗读而不是录音听读学生反响较好,特别是诗歌首尾的处理,让学生耳目一新。 3.对吟诵的方法进行了宏观指导,使学生明白诗歌吟诵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诗歌。 (二)但本堂课也有缺憾,一些地方处理不是很到位 1.节奏稍显拖沓,时间有些超出规定。 2.学生读的还是少,教师说的还是多。 3.课堂气氛的渲染烘托还不够,如再热烈,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