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2、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丿力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Z情。【知识链接】一、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Z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冇《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竞写诗--千多首,代表作《茅屛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o3、关注民生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主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犬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叶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
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小丧师巨万,朝廷乃人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病,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Z,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课前自学】1、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吋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4、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请你概括各段段意。5、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课堂探究】一、诗歌内容分析:【片段一】
1、高宗弘历说“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雨骤至,不可逼视”请做简要分析。2、解说“耶娘妻子走相送”中走的含义3、“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用四个动词,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试作分析。4、诗歌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送别场而的?有什么作用?【片段二】1、如何理解控诉时“但云”?2、诗人在第二段屮怎样具体陈述“点行频"这一诗眼?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雹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I•五岁出征、四I•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冇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片段三】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一反常现象暗示着什么?3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口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课后训练】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①西京:长安。②牙璋:皇帝调兵的信符。③凤阙:指皇宫。④龙城:匈奴名城,这里泛指敌人要塞。1、“铁骑绕龙城”的“绕”好在那里?2、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场面?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农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徳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闻洲(今四川闻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岀两种并作赏析。《兵车行》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2、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丿力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Z情。【知识链接】一、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Z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冇《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來到长安求収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洎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H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皐帝,说是“野无遗贤化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小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乂以诗T•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來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塑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因起來,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安史Z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弁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站的谏官,地位虽不髙,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頊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Z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竞写诗--千多首,代表作《茅屛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1:0到成都不久,杜市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朋草堂。示来,杜市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鎮蜀吋,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來到蜀小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白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悄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來说,安史Z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朿,但唐王朝的瓦解Z势并耒因此而停止。外患方而,有叶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而,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屮地区來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Z乱中更显得沉重。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乂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I•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4、创作背景《兵车行》是丿力史牛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艦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信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耍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病,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了送Z,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课前自学】
1、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人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麒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H惊心的画而?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扌II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III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口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乂是什么?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4、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覽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J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乂略有变化。请你概括各段段意。明确:1、送别场面2、征夫控诉3、悲惨生活5、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明确:开头两句冇承上卅下的作用,其中“点行频”为下面叙事的总纲。以下分成五层:(1)第二段的前六句为第一层,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人半牛,死于边庭者极多。(2)第二段的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造成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3)笫二段的最后两旬用“况复"转而单叙“关西卒”Z苦。(4)第三段的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和“不重生男重生女”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5)最后四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明确:前后呼应的地方(1)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丄家属,颇有生离死别Z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以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2)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课堂探究】一、诗歌内容分析:片段一:送别场面1、高宗弘历说“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雨骤金,不可逼视”请做简要分析。明确:“车辑辑,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军情紧急,三字句,急促矩迫,扣人心弦。“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因为强征急抓,来不及告别,亲人们只得奔跑着赶
来送别。人马奔走,尘土扬天。“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在上干云霄”场面凄惨,不忍近看。表现的是深沉积郁的凝重情感,整个句子,语言郎锵,一顿一挫,笔势汹涌。2、解说“耶娘妻子走相送”中走的含义明确:既写送行者拼命追奔,乂暗示出征急促,这急促间一走也许是生离死别,尽显悲怆。3、“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用四个动词,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试作分析。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致入微,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4、诗歌是从哪些角度來表现送别场面的?有什么作用?明确:听觉与视觉,渲染生离死别的悲怆气氛,为下文倾诉苦衷作铺垫。片段二:征人控诉2、如何理解控诉时“但云”?明确:“但云”二字写出了“行人”欲言又止,满腔怨恨却又不敢申诉的畏惧心理。2、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点行频”这一诗眼?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雹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冇什么好处?明确: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I•岁仍守边的“行人''为例以及描写华山以东田园荒芜的景彖证明这一事实。由点到面。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3、“点行频”的根木原因是什么?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Z情。4、“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E?',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白己的悲愤之情。片段三:悲惨生活1、“未休关西卒叩勺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明确:侏休关西卒”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二“租税从何出?"少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这样前示照应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默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2“信知生男恶,反是牛女好”这一反常现象喑示着什么?
明确: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反常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主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Z深。后两句中上句是口我宽慰之辞,下句是哀叹之辞。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岀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黑卖武政策的有力控诉。3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冇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诗人饱满的激怙: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二、艺术手法: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明确:①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畅隣”“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朵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上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口己的子弟离去,而几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而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來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彖,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而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了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而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藤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③善川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牛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休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口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课后训练】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风阙③,铁骑绕龙城④。雪暗凋旗画,风多朵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①西京:长安。②牙璋:皇帝调兵的信符。③凤阙:指皇宫。④龙城:匈奴名城,
这里泛指敌人要塞。1、“铁骑绕龙城”的“绕”好在那里?答:“绕”是“包围”的意思;“铁骑绕龙城”,表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i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强人军事攻势。2、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场面?答::①颈联描绘的是激烈的战斗场而,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进行侧而烘托。“雪暗凋旗画”,是从视觉出发:人雪弥漫,遮天蔽FI,使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是从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诗人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岀征战将士顶风冒雪与敌人搏斗的英勇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豪壮激烈场面。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采用了自抒胸臆的方式。表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FI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木诗作于唐代宗广徳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闻洲(今四川闻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3、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屮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1)木诗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对应,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突出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2)用典,如“请缨”,典;11《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