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原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注释】左迁:贬官。古人以右贵左贱,故称贬官为左迁。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侄孙湘:韩愈之侄韩老成之长子韩湘,字北渚,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登进士第,官大理丞。封:谏书。九重天:天子,皇廷。潮州:一作“潮阳”,唐时为潮阳郡,郡治在今广东省潮阳县,距京都路途遥远。圣明:一作“圣朝”,对封建朝廷的常用赞语。弊事:一作“弊政”,指迎佛骨事。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指出此举使“老少奔波,弃其业次”为害不浅,应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肯:岂肯。衰朽:衰弱多病。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二岁。秦岭: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广义的秦岭指西起甘、青两省边境,东到河南省中部一带的山脉。狭义的秦岭指陕西省境内一段山脉,这里指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瘴江边:概指岭南潮阳一带地区,其江边多阴湿瘴疠之气。【赏析】唐宪宗崇奉佛教,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一时瞻仰施舍成风,形成时弊。韩愈崇尚儒学,与佛教教义大异,因上《论佛骨表》谏阻,触怒宪宗,几欲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劝谏,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行至蓝关,赋此诗以示前来相送的其侄孙韩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格调苍凉、悲壮,感人至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开门见山,直抒被贬之情由。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抒发自己为革除弊事,不惜年迈力衰,而反遭贬迁的愤慨。韩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即景抒情,写远离家乡,路途艰险,心情无限沉痛和怅惘。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归题,向侄孙倾吐凄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
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