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旅游胜地在某年的清明节这天推出以下活动:1、凡是姓张的游客半票;2、抽样背诵张志和《渔歌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杜牧《清明》能过关者本人免票;3、能应和张志和《渔歌子》一词,平仄、韵脚、对偶等诗词格律基本相符且具一定意境者,全家人终身免费游此地。趣味竞猜,巧导入这是哪里呢?
势入千里奔,直入江中断。-------韦应物
至今西塞山头色,犹是当年战血痕。---张居正
西塞山前古战场,当年战士有辉光。--------顾澍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他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白居易称其为“诗豪”。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作者简介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诵读感知,明基调。
合作探究,悟情感。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诗法、诗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薛雪《一瓢诗话》小组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似议非议,有论无论”,如何理解?2、“神来天际”的“神”如何解析?(结合背景)3、“气魄法律(诗法、诗律),无不精到”,就诗歌哪方面谈的?有何特点?
1、公元280年,司马炎代魏建西晋不久,命王濬造战舰,他率水师从益州(成都)出发,率水军讨伐东吴。东吴国君孙皓企图凭据长江天险固守,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万全之策,结果,王濬以数十大筏冲走铁锥,以火炬烧熔铁链,顺流鼓棹,直抵金陵,孙皓备亡国之礼而降。此诗所咏,便是这段晋、吴兴亡之史。2、王濬(206—286.1.28),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西晋著名军事家。出身于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伐吴建有大功,却被王浑父子弹劾,心中有不平。前温令李密上表为其明不平,晋武帝亦深知其苦,遂升其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晚年,王濬极其奢侈,太康六年为抚军大将军。3、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党争激烈、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而这首诗写于824年,割据势力重新抬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这首诗。明晓典故,通古今。
历史人物诗中之义作者之志表达感慨寄寓期待王濬之事羡慕感伤而不悲伤山川不可恃,人事终可期。赞颂,更有提醒、警诫,反对分裂,主张统一。司马炎之事称赞渴望而不失望孙皓之事悲叹警戒而须奋起问题明确:
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元·方虚谷怀古诗之基本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书己志。
作品对比,明风格白居易谓刘禹锡为“诗豪”,其诗风也以“通脱豪迈”著称,而苏轼之诗歌亦有“豪放旷达”之谓,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比较二者“豪放”的异同点。明确:同:洒脱而不拘小节;屡受打击却不低沉。异:刘禹锡:虽政治上屡受打击却仍对朝廷充满希望,有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豪放”更多的偏向于国家和社会。苏轼:虽政治上不得志,但总能让自己从悲痛之中解脱出来,走向洒脱,这种“豪放”更多的偏向于个人。
课堂小结,振精神无论是“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坚忍,还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自信,无论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个性,还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豪迈,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刘禹锡。
学以致用,固所学1、背诵默写此诗。2、读其《始闻秋风》,继续体会刘禹锡身上的“豪”气。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