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教学目的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2、感悟作家的情感。3、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4、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教学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教学难点:体味作品语言,感悟作家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由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元曲。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二、了解散曲的发展(一)概念:散曲是萌芽于宋金之际,成熟于金末,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
式。散曲又称“清曲从乐府”它可分为两类“小令和套曲”(■-)分类:元曲大致分为两种,•是元杂剧,-是元散曲。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了组成。小令只含一支曲了。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三)元曲知识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2、曲牌:俗称“曲了1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來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
暗韵、赘韵、失韵。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口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二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般用于句首。(四)元曲的发展1、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工实甫、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耍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3、末期:元成宗至止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劇作家以弄關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好问(金)是元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总之,作为“-代之文学”,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三、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一仃篇。四、解题“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骊山怀古”是标题。五、写作背景《元史》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蹬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张养浩目击人民遭受的灾难,写下了七题九首怀古散曲《山坡羊》:
《骊山怀古》(二首)、《沔池怀古》(二首)、《北邙山怀占》、《洛阳怀古》、《未央怀古》、《咸阳怀古》、《潼关怀古》等。这是一组系列的怀古之作。其吊古伤今,对壮丽山河的咏叹,对史事人情的感慨都表达了他对劳苦群众寒馁交加痛苦的心疼和体恤,对官僚当权者骄奢淫欲无耻行为的愤怒。《骊山怀古》是张养浩自己以难民的身份和眼光,对陕西这一空前灾害的写照。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民性和警醒的历史认识,感动了数百年!五、文本简译骊山(1)四顾,[译:登上骊山向四处瞭望,][句解:首句点明“四顾"的地点,抒登高远望之感。]阿房(2)一炬(3),[译:阿房宫被当年项羽的一把火烧成了土,][句解:睹物思情,看到如今的阿房宫只是…堆土,自然回想起当年它的气派、豪华。]当时奢侈今何处?[译:当年的富丽堂皇如今都哪里去了?][句解:可如今阿房宫的堂皇怎么都不见了呢?此句巧妙地用了一个设问,引出后面的萧所景象。]只见草萧疏,[译:只看见萧瑟稀疏的荒草,][句解:荒草给人凄凉Z感。]水萦纤(4)。[译:周围的河流仍在回旋弯曲地流淌着。][句解:凄冷的水在回旋弯曲地淌着,暗指历史就是这样曲折地前行且永不停息。]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译:至今想起来非常遗憾当时。从列国到周朝,到齐秦之战到楚汉相争,历朝历代][句解:列举历朝历代的打杀,争夺,其结果都…样。]赢,都变做了土;[译:赢了的,至今都变做了土;][句解:以下两句是全曲的主旨句,不管哪朝哪代即使赢了,到头来仍是只变做了…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输了的,至今也都变做了土。][句解:哪朝哪代输了,结果也只是变做了一堆土。]段解:最后两句点明全曲主旨:打杀、争夺,无论是赢是输,随着历史的前进,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作者感叹世事的无常。六、探究1、从“骊山四顾”和“只见”等句里传递出了什么信息?2、曲中为何只举出作者亲历的骊山和早已化为焦土的阿房宫?3、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什么?4、作者感怀、议论的范围仅限于曲中提到的“周齐秦汉楚”吗?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小结八、作业背诵并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