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050304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诗是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最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背景介绍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虽然已经到了晚秋,但是江南的草木还没有凋落。“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词,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景,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暗寓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配图欣赏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
玉人何处教吹箫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抒发了作者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的思想感情。诗歌主旨
诗歌意蕴这样优美的境界所唤起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