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新解吴彩云内容提要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多层次、多视角写相思,抒写出了刻骨铭心的情思,肝肠寸断的离别,至死不渝的忠贞,生死相许的依托,热烈执着的追求,细致入微的体贴,无私地给与和奉献,以及对真爱永恒的体验与歌颂。关键词李商隐真爱境界层次李商隐是写爱情诗的圣手、大家,而组成他爱情诗主体的则是他的妻王氏与他的爱情、婚姻及其此后孤寂生活的体验与感触的真实反映。其脍炙人口的《锦瑟》、《正月崇让宅》及《李夫人三首》、《西亭》、《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爱情名篇,就都是最好的说明。一个诗人或作家,他在作品中所写的爱情美或不美、境界高或者低,取决于他的精神情操、审美判断的“基本理念”。纵观李商隐的一生,特别是他的爱情婚姻的真实历史,我们会惊人地发现诗人的“基本理念”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非常严肃、认真,非常纯洁、崇高。他的“私生活是相当严肃的,对女性的态度也是十分尊重的,他婚后和妻子王氏的感情也非常融洽、真挚。”[1](P90)
我认为杨柳先生在《李商隐评传》中对李商隐的这些有关问题所做的考证和结论,是可靠的。尤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有两点:一、李商隐敢于在他的诗歌中批评、指斥唐明皇在马嵬坡兵变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杨贵妃爱情誓言的背叛;二、四十岁上爱妻王氏去世后他决不续弦,婉言拒绝别人所赐之女,宁可孤独,对王氏“一往情深”。[l](P90)这两点更足以证明他在爱情婚姻上的严肃、认真、纯洁、崇高到什么程度。李商隐爱情诗的基本构成正是他这种“基本理念”的形象反映。这首“无题”不仅写出了真正爱情的最高境界,而且层次清晰,内涵丰富,深刻动人。全诗四联,每联都有自己在全诗中的层次定位,“联内”又有自己的小层次;他们共同组成了全诗表现真爱的感人境界。首联,两句十四个字就写出了一个比一个更深刻的三个层次的“难”。第一句写出了两个“难”:其一是“相见时难”;其二是“别亦难”。第三个“难”就是第二句中隐含的“难”,即更何况“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时候分别那就更难。“相见时难”这里有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官位低小、经济贫困等原因。李商隐生在唐代牛、李两党斗争的夹缝当中,人微言轻,惟有受气的份,那里还会升迁?更不可能挈爱同行,所以“相见时难”就成了现实主义的写实。“别亦难”是用了传统的“反常合道”[1]手法反了古代俗语[2]之常,但它“合道”,合他李商隐此时此刻表达真挚爱情之道。因为这里的“相见”是指李商隐和他所爱之人(妻子)相见,相爱的两个人难得一见,然而,一旦相见,就爱得更深,所以分别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别亦难”三字的反常合道之用非常巧妙,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切热烈而又深挚的感情,由此,这一句的意思就非常明白了:你我相见的时候很困难,离别的痛苦更让人心酸。这都因为是真爱的必然所导致的,所以就爱得越来越深。“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即春风无力。第一,这里可以解释成拟人手法的运用,把“东风”比作人,当然也就有有力与无力之说了;第二,“春风”
有早春和晚春的区别,早春二月之风那是有力的,但三月之后的晚春之风就不行了,是无力的。因为夏夭很快就来了,那就必会导致百花凋残。这是个用自然真境的描写来抒发真情的好句子,又突出了难舍难分之“难”。因为见落花而伤感,乃人之常情,更何况是正在热恋中的一对情人。这一联的两句诗写了三个层次的“难”串起了一个“愁”字,从真爱的内容来说是一层比一层深刻、丰富、动人的层次。它们组成了真爱的双方爱得深、爱得真、爱得忠贞不二的真挚境界。从艺术构思来讲,它是以真爱为中心、以时间为贯穿线的辐射,构成了全诗结构骨架的基础;从艺术表现来看,是现实主义的一波三折,而波波折折所组成的却是由表及里地对真爱做出的自然而深入的开掘。第一联的如此情思和情思表达的构成,就为全诗定下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基调。第二联把已经非常深刻、美好的真爱境界,又进一步深化、美化、升华到一个更新、更高、更震撼人心的境界。“春蚕到死丝方尽”,化用《乐府诗集·西曲歌·作蚕丝》中“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而来。这句话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春蚕把所有的丝吐出来,无私地奉献给人类。另一方面,以蚕丝象征情丝、相思,比喻李商隐和他所爱的人之间心心相印的相互给与、相互奉献的感情。“春蚕到死丝方尽”,即春蚕把所有的丝吐完了,才死去,爱情才消失,才结束。也即他们的情思、爱情是与生命同在的:生命在,情思、真爱就在;真爱不在之时那就是生命结束之时。诗人的爱情理念,在《马嵬二首》中,特别是其二中,以寓含对玄宗的尖刻讽刺得以曲折却又鲜明地表达。“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前句正如白居易《长恨歌》所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娥眉马前死”;后句中的“笑”是羡慕之意,“当时七夕”,指玄宗与杨贵妃热恋中仰慕牛郎织女的“七夕”
相会,而在天宝十年七夕在长生殿海誓山盟。这两句连到一块则形成了绝妙的讽刺。讽刺的重点在于玄宗对爱情并非始终如一,而是背叛了誓言。晚唐诗人李商隐竟敢如此大胆地批判盛唐时期的皇帝对爱情的背叛,这除了他不怕掉脑袋的勇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爱情理念:爱情应该始终如一地、坚贞不渝地,否则动摇背叛,都是可耻的。“蜡炬”句就层次来说,与前句相比又换了一个角度,是又一个视角上的层次,而它本身又有自己蜡芯、蜡油的构成层次。一根蜡烛,点燃中间的那条线,燃烧起来有一团火焰的部分就是蜡炬,那团火焰就象征着只有一颗心。李商隐对真爱有亲身的深切体验;没有真爱的体验,是不可能写出真爱情感、真爱之诗的。他对他所爱的人是那么的执著、专一,忠贞不渝,直到油脂都全部点燃完了,蜡炬化成了灰尘,爱情才能终止。这一联,李商隐把真爱升华到与生命同在的高度,这是本诗的最高、最美的境,最为感人之所在,也是它生命力久久不衰的根本原因。诗人写到这里,已经达到了高潮。这高潮的组成,在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上都是精粹的:“春蚕”“蜡烛”的比喻视角,“春蚕”的春时,“丝尽”的死时,“蜡泪”流时和流完的“干”时,这些时间意象所组成的是生命的理念,而且是与真爱同时存在的生命理念。这就把本诗的思想感情一下子升华到了高潮、顶峰,抒情主人公把自己和他的所爱之间的情感提升到了一生相爱,一生相恋,生死相许,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崇高境界。视角的变换和时间的流变所组成的丰富层次,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使此联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生活中的爱,不一定是完美的,也很难达到至善至美,但生活中的不完美,限制不住心灵的完美,限制不了完美的真爱的产生,更限制不了完美艺术的产生。此诗、此句,正可以说明。试问,古今中外的诗人、爱情诗诗人,有谁用如此精炼、恰切的两句十四个字,就把人间的真爱写到了如此美妙动人的境界?可以说,没有。单是这一点,就可以说李商隐是世界爱情诗创作的长河中,当之无愧的大家。律诗只写到第二联的时候,就写到了高峰、顶峰,照常理来说,再写下去就不好办了,不会再吸引人了。因为全诗就是写的真爱的主题,而这一主题,早已在第一联里,即“相见时难别亦难”
句中就露出了端倪,而在这第二联中又进一步在高潮里突现了出来。主题、高潮突现之后,不仅作者写下去困难,再难下笔,再难吸引人,读者再看下去也常常会感到“一览无遗”。所以古诗有一条“此路难通”的“戒律”。也的确“戒”住了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作家。但李商隐是非同凡响的大诗人,他在这里破了这条“戒律”,不仅依然写了下去,而且取得了成功。第三联,诗人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和设身处地地、并加用浪漫主义的丰富联想,在跨越时空的境遇里扑捉人我双方相互思念的两情意象,写出了显示两人之间相思的细致、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的情态和层次。从而进一步表现出爱情的真挚、美好、崇高。这就必然使这真爱的境界进一步深化、丰富、升华了。“晓镜但愁云鬓改”中的“晓镜”,是诗人想象中的爱人早晨照镜子。自己两鬓的黑发已变白发,因而非常发愁。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去写悬想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她也和自己一样,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就用吟诗来表达思念、来求取心中苦闷的摆脱。吟诵得时间长了,夜深了,天气应该更寒冷了,你“应觉”得寒冷,然而,你却不知道寒冷。很显然,这是诗人相思的真情,也是想象中爱人对自己的思念、体贴和关切的想象。有了这双层互动的情思,所以才写出了这样非常动人的诗句。诗人晚上睡不着觉,已经够痛苦了,而他还担心爱人入夜难眠,陷入无限的相思之中,所以又表示怜惜之情和希望她多多保重之意。如此写来更觉得深情款款。
这一联写诗人(或说抒情主人公)与所爱之间在相互思念、体贴、关怀之中的两心眷眷,两情依依的深情。诗人对爱人体贴入微,惟此才是真爱。虽然你我相处在天各一方,相见很困难,两颗心能够互相体贴、理解、关照,就是最大的满足与快乐。这样,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便脱俗而出。诗人真是一个深有真爱体验、真正懂得真爱的人。他把所爱放在与自己完全平等的地位上,赋予所爱双方独立、美好的人格,赋予人我美好的情操、情趣和感情,因而也就使本诗更呈现出动人的感情美,缠绵美,真挚美,细腻美以及深厚美。最后一联,诗人的理想主义更为突出,浪漫主义手法、色彩更为充分,他以超越更大的时空的“人”和“仙”两界的思念层次和抒情意象,又进一步加强、深化、升华了全诗动人的感情境界。第一句中的“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这里指爱人之住处。“蓬山此去”,是说从这算起到蓬莱的距离即到情人之住处有多远。“无多路”:字面的意思是没有多少路程,很近。但内在的意思却不然。因为人间和仙境是两个世界,是两个很难相通的世界,凡人要想进到神仙界去,那真是难上加难了,即我和你想见面困难极了。字面写来非常轻松,内在意思非常沉重,也蕴含着万般无奈之情。人仙两界,也可理解为人鬼两界。而理解为“人仙”两界更符合原意:真爱的双方,就是死了也应该成仙,而不应该成鬼。不管人死后成仙还是成鬼,即使是很难相见的时空也不悲观,因为“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是西王母娘娘传递信息的三足神鸟,《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注曰:“旨西王母所使也。”后人就以“青鸟”为使者的代称。这里借指信使。“探看”,指看望。全句的意思:我们之间还有传递信息的青鸟,为我们殷勤地传递着互相思念的信息。这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之词,也是安慰对方之词;是希望的写照,是浪漫主义理想的表达。虽然仍有表面上轻松、内在沉重的某些色彩,但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可说是突出极了。即使无望,也仍存希望,更见两情的深挚、动人。总而言之,此联写相思的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即使处于仙凡两界,人鬼之间,两人的爱情是不死的,是永恒的。
李商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多层次、多视角写相思,抒写出了刻骨铭心的情思,肝肠寸断的离别,至死不渝的忠贞,生死相许的依托,热烈执着的追求,细致入微的体贴,无私地给与和奉献,以及对真爱永恒的体验与歌颂等等,层次非常丰富,境界非常崇高地而且是震撼人心地展示出来了。这里没有丝毫的色情淫亵成分,更没有当今流行的什么“一夜情”、“爱情快餐”、“爱情汉堡包”之类的假、恶、丑等等丝毫臭味。出于封建文人之笔,这真是难能可贵。把它放在古今中外的爱情诗创作的长河之中,也属顶级杰出一档;因此,李商隐理应是进入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愧色的大家。注释:[1]俗语“别易会难”见《乐府诗集》卷三十六曹植《当来归大难》中“别易会难”等语;又,曹丕《燕歌行》中亦有“别日何易会日难”;也见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第1461页。[2]俞剑华编《中国画论》(上下册)l957年、1973年香港出版;1993年、1998年上海出版。参考文献:[l]杨柳著.李商隐评传[M].北京:当代中华出版社,1993.吴彩云:女,海南海口人,现就职于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原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