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ID:1110860

大小:32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4-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吉林省洮北区到保镇中学冯丽敏冯海暄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玉谿生诗集》里以“无题”标目的诗,各家注本间有出入合而计之,约二十余篇。另有相当数量用篇首二字标题的诗,如《锦瑟》、《碧城》等,实际也属《无题》一类。这些诗篇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玄妙、情思婉转、语言精丽、声调和美,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让人反复诵读。但是,“无题”诸诗又是以难解著称的。诗人写这些诗歌的背景材料已经湮没无处寻,加上他的艺术思维的特殊性——好用典故,多用比兴手法,词句篇章的可以求精等等,使得其中不少作品隐晦曲折,旨意难明,有的甚至成为千古不揭的诗谜。尽管如此,历史上也不乏强作解之人。有的把它寄托诗人伤时忧国情怀的政治寓言;有的认为是向朋友哀告求官的自白;有的考证它们为诗人秘密恋爱的记录等等。但我认为,尽管由于材料不足,一些诗篇所包含的意思无法完全指实,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作品的艺术现象出发,适当结合“知人论世”对“无题”诗中多数篇章还是可以做出基本的分析和评估的。(一)“无题”诗在写情之中是否别有寄托,这是千百年来争论的一个焦点。诚然,李商隐本人说过:“为芳草以悲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话,但这只是指他在梓万柳仲幕府中写的那首《西溪》(“怅望西溪水”)而言,并非用来概括全部“无题”诗的作意。要探索“无题”究竟有无寓意,不能先套上这些主观的框框,而是应该对具体分析。 “无题”诗里有一部分是实写男女情而别无寄托的。如: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音。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琴局,心中最不平。前人诠注认为这是李商隐26岁时赴京考试落选后寄给新婚妻子王氏的诗,大概王氏先来信抱屈和表示慰问,诗人就以此作答。根据诗的颈联引用前秦将领窦滔的妻子苏惠织锦传书的典故来看,上述说法是可信的。结尾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借棋局的不平来托喻自己政治失意的不平,但整首诗仍是实写伉俪之情,不能算作另有寓意之作。“无题”诗里也有一部分可以确指为有寄托的,不过寄托的内容又有种种不同,如下面两首绝句:“待得郎来月已低,寒暄不道醉成泥。五更又欲何处向,骑马出门乌夜啼。”(其一)“户外重阴暗不开,含羞迎夜复临台。潇湘浪上有烟景,安得好风吹汝来?”(其二)这两首诗在后面的本中题作《留赠畏之》,而在较早的一些选本均作《无题》。题下并有诗人的自,“遇韩朝回”。“韩”就是李商隐的联襟韩瞻不遇而作的。前一首记韩深夜归来而又要匆匆上朝去,后一首写自己傍晚再去探望。男女相思之情不过是寄托朋友交往之情的一种形式,但不属于政治的寄托。另有一部分作品是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的,它们从一个侧面接触到了某些社会政治问题。像下面这首《无题》: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枝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诗中借幽居未嫁的女子倾诉相思的苦痛,抒发了诗人自己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感慨。“神女无涯”比喻梦幻般变化的生活经历,“小姑无郎”寓指孤立无援的现实处境。“风波”句是说自己出身寒微,偏右遭到险恶政治环境的催压;“月露”句说明个人空有美好才智却得不到培养发挥的机会。结束句表示即使明知“相思无益”也宁愿癫狂自许、惆怅终身,表现了执着理想的坚韧的精神。何焯评论这首诗说:“义山《无题》数诗不过自伤不逢,无聊怨题。此篇乃直露本色。”“直露本色”就是说作品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特别从“风波”一联可以品味出来,“自伤不逢”则点明了它明显的托意。联系李商隐本人志愿为唐王朝建功立业却不慎卷入“牛李党争”而终生失意落魄的身世和怀抱,这种“自伤不逢”决不是一般的发牢骚,而又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它反映了晚唐时期有抱负、有才能的下层文士与腐朽的当权集团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从而曲折地反映了封建唐王朝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就这个意义来说,它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其他像“八岁偷照镜”一篇以少女待嫁,表达自己急于用世而又为前途担忧的复杂心情;“何处哀筝随急管”一篇,写贫寒老女自伤无偶,寄寓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和对社会贵贱对立的愤懑,都是这样的抒情诗。还有一部分“无题” 诗,寄托在有无之间,最难辨析。说有却无从实指,说无又觉意境深沉,总像含蓄不尽的东西。且看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爱情相思的绝唱究竟有无寓意,历史众说纷纭。有人说:“相思”的对象是牛党重要成员令狐,“蓬山”指令狐官居的翰苑,“东风无力”意谓令狐对己援手无力,“百花残”象征自己的沦落,而末了的“青鸟探看”则是寄托希望于令狐回心转意。也有人说“相思”的对象是李党的成员李德裕,“蓬山”指李当时被流放的崖州,“东风无力”暗示朝政的逆转,“百花残”比喻李党的贬逐,末了“青鸟探看”则表示对李的深切怀念和慰望。这两种说法用的是同一种比附方法,结论却恰恰相反:一是把李商隐说成是牛党的依附者,一是把诗人看作是李党的效忠人。既然都难免穿凿附会,那么干脆作为一首普普通通的爱情诗来看待吧,其实也未尝不可。可再三品味又不能释然于怀,尤其是作为千古名句的“春蚕”一联,它表现的缠绵悱恻的情景和生死不渝的信念,固然可看作李的爱情心理的写实,又何尝不能当作他的人生态度的象征?后人引用这联诗句,也常常不限于用在爱情生活上直到今天还有人用它来比喻革命者对无产阶级事业的至诚忠贞,虽并非是诗句本身固有的意思,但也说明它有比单纯描写男女相思更广泛的概括性。综上所述,“无题” 诸诗情况复杂,内容不一。有实写爱情相思的,有别含寓意的,更有兴寄深微难以指实的。它们既非一时一地之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穿起来,而是诗人一生中随时触发的各种感受与体会的点滴结晶。由此,我觉得在看待这些诗时,要区别情况区别对待,把它们一概归入爱情诗或政治诗,都不恰当的。(二)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无题”诗的评价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加以考察。产生“无题”诗的晚唐时期是个颓废的时代。唐王朝在潘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竞争、边疆犯患中煎熬,等待自己覆亡时刻的到来。在这种政治形式下,不论上层官僚还是一般文人都过着醉生梦死、放浪颓唐的生活。把寻找官能刺激作为排遣内心苦闷的一种手段。“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这正是当时士大夫颓废生活的典型写照。这种风气反映在文字创作里,使得写男欢女爱、偷情密约的香体诗歌大为流行。“无题”诗是在这样的习染下的产物。然而,“无题”诗又能自拔于流风习俗之上,它的可贵之处也在这里,它不像一般的艳情诗专门以狎玩的眼光来摹绘女子的娇情媚态,它所表现的爱情生活和心理,大多显得情深语挚真切动人。像“扇载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的邂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惆望,“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沉痛,“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的痴情等等,都饱含着生活的气息,激荡着感情的旋流,读来叫人回肠荡气。诚然,诗歌所反映的内容并没有越出士大夫爱情生活的范围,但应该承认“无题”诗里一往情深的爱情表白,同那些泛滥于当时文坛的艳体诗风,恰成鲜明的对照。这也就是“无题”诗所具有的一个方面的积极意义。另外,我们会发现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爱情生活,都是以离别相思的悲剧为基调的。作品中极少表现男欢女爱,而是充满离别之苦,相思之愁,对会合的渴望和受到阻隔的怨愤。为什么李商隐要把这种悲剧性的相思作为自己反复咏唱的主题呢?这也许和他的某些爱情生活有关,但也许是诗人身世怀抱的一种象征,一定的时代心理反映。作为地主阶级内部一个头脑比较灵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一贯以深切的忧虑注视着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他渴望唐王朝再度“中兴”他大声呼唤统治者觉醒,也希望能有机会让自己登上政治的舞台充分施展一下才能。但在腐朽势力的重压下他拯救国家的心愿,终究只能化作一曲如梦如幻的相思。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诗人在他全部生活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悲剧,于是便借这种爱情相思的悲剧来抒写,寄托他坎坷不平的政治遭遇和抑郁难抒的人生感慨。“无题”诗作为晚唐社会受压抑文士的苦闷心声,从而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义,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知识分子不甘沉沦的痛苦而无力的挣扎。(三)“无题”诗在艺术上也是有所创造的。以“无题”名诗就是从他开始的。当然,“无题” 也有它的承受渊源。《诗经》三百篇,古诗十九首其实都是无题诗(《诗经》各篇多以篇首二字标题。实际就是无题)不过它们之所以无题,纯然因为产生的年代较早,人们一般还不习惯有意识地作诗,也不会想给自己的作品取个专门的名字。另外,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用一个笼统的总题目包括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内容的作品,实际上等于无题。但真正用“无题”来作诗的标题却是从李商隐开始的。李商隐对诗歌艺术传统的发展,决不单单在于创造了“无题”这一名称。“无题”诗在艺术上的贡献主要是发展了以言情的形式抒写怀抱的诗歌传统,深化了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我国古诗中,借男女相思来寄寓政治怀抱的表现手法,发端于《楚辞》到汉魏之间,这一形式由原来诗歌中的片段材料发展为全篇。以后历代也不乏传人。但写得那么集中,且在艺术上达到更为成熟的境界的,不能不推李商隐的“无题”诗,“无题”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它能够委曲尽情地写出爱情相思的心理过程。像人们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联,寥寥数十字,把那种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贵和愈有默契愈觉得阻隔难堪的悲喜交织的矛盾心理,揭示得何等深刻动人。再比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诗句,表面上写的是绝望的悲哀,骨子里却又透露了绝望掩盖下相思如春花萌发不可抑制的灼热情怀,写得格外沉痛而富于感染力。与之相比张衡的《四愁诗》就显得概念化了一些。曹植的《美女篇》虽然有了完整的形象,而抒情仅限于“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也未免过于简略。只有《七哀》在自诉相思之后,结尾处忽然生发出“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奇想,最后又折入“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衣。”的感慨,情感跌岩起伏颇有一点“无题”的风味,但终不如李商隐的婉转细腻。众所周知,我国文学史上男欢女爱的言情诗古已有之,形成风气却是在南北朝以后的事。后经刘宗鲍照、汤慧林的仿效与倡导,到齐梁文坛已成主流。这时的言情诗虽谈不上高情远意,有的甚至流入宫体的卑靡习气,但过于发展抒情的技巧还是有一些作用的。“无题”诗的创造性正在于综合齐梁言情与汉魏咏怀这两个传统,以齐梁的新体来表达汉魏的古意,使得诗人那种悲剧性的政治追求和人生体验,能够在微妙深幽的爱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得到曲尽无遗的表现。这不能不说李商隐“无题”诗对诗歌艺术的重要贡献。在发展以言情抒怀的诗歌形式的同时,“无题”诗还把传统的比兴寄托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意境引向了深入。比兴的特点是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包含着用作比兴材料的物象和借物象以寄托思念这两部分,两者之间本无实事上关联,却通过隐喻、象征的关系联成一体。李商隐之前,已经有不少诗人用比兴寄托的方法创作了许多成功作品。李商隐的创新,不仅在于他运用比兴广泛,在其笔下形成了一套细密的有层次的隐喻体系,更值得注意的是,比兴寄托的性质到他手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比兴形式,像“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刘勰《文心雕龙 》都是借物象来把托寓某种具体的观念和人事。李商隐那些针砭时事的政治诗和以古概今的咏史诗,用的也是这个方法论。与此同时,诗人还创造了一种新的比兴形式,是通过诗歌的艺术形象来概括、传达某些微妙而不易明言的人生体验和内心情绪。他的一部分咏物诗和《无题》诗,就属于这类情况。前一种形式指事怀人,寓意实在,言在此而意在彼,寄托的痕迹比较明显。后一种形式,寓意深微,托物空灵,彼此相涵,意境更为浑成。其中“无题”诗较之咏物诗更胜一筹。“无题”诗以情寄情,爱情的相思与政治、人生的“相思”犹如水乳交融般渗合在一起,即此即彼,难分你我索解无端,又余味无穷。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读他的“无题”诗时,有时虽未曾追究其中的深意,却已领略了它所含的某些情味和韵调,而有时想要去发现它的意蕴,反倒又似若无,难以指实,这也许就是李商隐“无题”诗艺术上的魅力所在。当然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寓意过于虚空,也会给人以飘忽朦胧而不可捉摸的感觉。加上诗中典故过多,层层堆砌隐喻,章句间跳跃较大,以及炼词伤意等,都给作品增添了晦涩费解的成分,但这些都丝毫不能湮灭它对中国诗歌艺术的独特贡献。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